🌴🌴🌴
端午节的来源,各说不同。为了搞清这件事,查了一下资料。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段话,是故事的起因。大致是说,战国时期的楚国大臣屈原,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入汨罗江自尽,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当时恰逢雨天,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众舟冒雨争相寻找,此后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又说热心的人们担心江河里的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喂饱鱼虾,后来就演变成吃粽子的习俗。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有些关系。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作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关于端午的来历,大多数人认可是为了纪念投江殉国的屈原,也有人说是与东汉有名的孝女曹娥相关,还有人说是为了纪念舍生忘死的伍子胥。
端午最常见的纪念方式是吃粽子、划龙舟,但端午在民间其实还有“毒日”的说法,人们普遍认为端午这天是全年身体最难受的一天。
为什么会成为难受的“毒日”呢?
《黄帝内经》讲“是五月盛阳之阴也,阳者,衰于五月”,《论衡》讲,“夫正月岁始,五月盛阳,子以生,精炽热烈,厌胜父母,父母不堪,将受其患”。
五月五这一天在民间更有“**五月子”的说法,说这一天出生的孩子会克父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民间还延续着端午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躲避的习俗。
正如俗语讲:男生重五多**,女生重五全家愁。
民间之所以把五月当作“毒月”,把五月五看做“恶日”,归结原因在于古人对阴阳平衡的执念。
五是阳数,是数字中阴阳平衡的一个极点,过五意味着阳盛阴衰,是阳气最重的日子,所以人们笃信物极必反,阳气过盛也会招惹污秽之物。
不仅如此,五月五“重五”这天,恰巧与历史上诸多不吉利的日子相重合。
比如说,民俗文化里有不吉利的“杨公十三忌”,其中五月初五正是第五个日子;再比如历史上有名的不务正业的宋徽宗,同样在这天出生。这么多历史巧合,更让老百姓确信五月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
农历五月一般就到了最热的一段时间,除了人体感觉上的不适,各种毒虫鼠蚁这时也格外活跃,所以毒日在如今,也代表了那些为祸人间的毒虫,代表了暑气入侵身体所带来的疾病。
除了众所周知的吃粽子,还有哪些习俗来破除“毒日”呢?
“吃五黄解五毒”——什么是五黄?“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和雄黄酒”。
什么是五毒?“蛇、蝎、蟾蜍、蜈蚣和壁虎”。
在《新白娘子传奇》中白娘子误饮雄黄酒而显出真身,当然这“五黄”可没有让妖怪原形毕露的能耐。因为农历五月酷热难耐,人的身体是最虚弱的,这时候多吃一些药用价值高的食物,可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比如说黄鳝在端午前后营养价值最高,有“黄鳝赛人参”的说法,黄鱼能预防癌症,黄瓜可以解暑气,咸蛋黄富有营养,而雄黄酒则是有祛毒的功效。
不过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雄黄酒虽然能祛毒,但它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毒性,饮用不当就会反伤自身,于是饮雄黄酒的习俗就逐渐被人所抛弃,但是佩戴香囊,门前挂艾草这样的习俗还是保留了下来。
民间还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的说法,大概是与端午节同时产生,香囊的历史也是尤其悠久,古人以丝绸、丝布包裹朱砂、雄黄、香药,清香四溢,上面再绣上各种吉祥的绣饰,俨然成了古人最喜爱的贴身物件。
香囊送给长辈祈盼病害远离,送给孩子希望健康成长,中草药包随身携带,这就是中医所讲的“衣冠疗法”。
而女孩送给男孩香囊则寓意一片冰心倾慕你,“寄君作香囊,长得系肘腋”,它也成了男男女女互诉爱情的一种特殊表达。
作为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有着相当多的过节形式,各地更有着不同的风俗,但香囊一定是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