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集团高薪应聘月入5万左右

缅甸工资有多少钱一个月?

缅甸工人工资为东盟最低:人均一个月仅112美元。缅甸在经济活动中所需费用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国内职工的基本工资,平均一个月为112美元(16万缅币),在东盟国家中是最低的。以上数据由投资与公司管理局、日本国际联合委员会(JICA)以及Myanmar S*vey Research (MSR)从今年4月起联合调查得出。该调查遍及全国,涉及15个领域的239家公司。缅甸投资与公司管理局处长吴觉温杜表示,该调查报告中包含了从事经济活动必须要了解的一些数据,以及支撑投资所必须的数据。该项调查数据中,东盟另外一些国家的基本工资:老挝为132美元(20.3万缅币)、柬埔寨为150美元(21万缅币)、越南为155美元(22万缅币)、泰国为322美元(36万缅币)。据悉,缅甸顶级企业的董事长,月薪最低为500万至900万缅币,而普通职工月薪则为25万至60万缅币。调查数据显示,缅甸纺织业中的职工月薪最低为18万至40万缅币;制造业的职工月薪最低为20万至45万缅币;贸易领域的职工月薪最低为20万至40万缅币。据了解。工程师的月薪最低为35万缅币至150万缅币,而银行经理一个月的平均工资则为60万缅币。政什么府公布的数据显示,缅甸职工的基本工资,日均工资为4800缅币,月均工资为14万缅币。投资与公司管理局表示,上述调查数据是第二次公布,去年就公布过一次。不过这次公布的工资是包含土地租赁费、职工月薪、税费在内的工资。

缅甸集团高薪应聘月入5万左右

朋友在缅甸赌里上班,底薪5000,好的话一个月3-4万,能去吗?主要是做托害怕去了不行。路费报销?

还是别去,毕竟不在*,有什么事情没有人管你

*时期的知识分子待遇和威望真就那么高吗? 缅甸集团高薪应聘月入5万左右

是的,确实很高!转个帖子发点数据,大家心里就有数了!

  请大家在这里先看两份工资单:

  1918~1919年,青年时代的毛*曾在北大图书馆担任*,而著名海归学者胡适则在北大当教授。

  ——毛图书*的月薪不过8块大洋,胡教授的月薪却高达240块大洋,两者相差30倍!

  事实上,当时的胡适虽然从海外镀了一层金归来,但在北大参加工作的时间还不长,名声也远不如后世,月薪还不算最高的。同一时期,北大中文系主任*的月薪为400块大洋,相当于*的50倍——再过几年,北大教授的月薪还要再翻一倍,平均达到500块大洋,而图书*的月薪却没怎么上涨。

  而更要命的是,胡适教授的240块大洋,一般来说每个月都能按时发放。而*的8块大洋月薪却总是被拖欠,直到离职也没能全部拿到手。据说他先后干了半年,最后却只拿了三个月的薪水,相当于减薪一半——我突然明白传闻中毛*仇视知识分子的原因了……

  嗯,此外还有**在日后为什么会右倾投降,而胡适又为什么坚持**立场,也可以从这份工资单上看出一点倪端——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既得利益者嘛!

  事实上,真正的问题还不止于此。平心而论,假如我们工薪阶层能够拿到2000~3000元的工资,基本满足温饱、接近小康,那么就算看到某位高级白领能拿十几万的月薪,是自己的几十倍,大家最多也就在私下羡慕一番,只要自己的日子还过得去,就不至于会发展到阶级仇恨的程度。

  可问题是,毛图书*的8块大洋月薪,在当时的实际购买力,到底有多少呢?

  由于*时代战乱频繁,各地物价的变动幅度极大,光是米价就经常上下波动好几倍。基本上是越到后面的年代,通货膨胀就得越厉害。

  而且,城市与乡村、南方与北方的物价水平相差也很大。如果在比较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张冠李戴,用上海的收入去比山西的物价,用20年代的物价去比40年代的收入,用乡下丰收时节的粮米收购价去比大城市工人的收入(可参考《多收了三五斗》),就很可能得出一堆非常荒谬的结果——而这也是当代“历史发明家”们常用的一种移花接木之术。

  举个例子来说,前些年,河南乡下的白菜收购价一度跌到一毛钱一斤,让农民们赔本赔得欲哭无泪。可我们有谁在城里买到过一毛钱一斤的白菜?光是运费就有采购成本的好几倍了啊!

  同理,如果现在让人拿着上海的收入到青海的西宁去生活,也绝对会非常宽裕,但问题是根本办不到。

  回到正题,当毛*进北大担任图书*的时候,*才建立了六七年,尚未进入最黑暗的年代,大洋的币值还算坚挺。根据《*经济史》提供的数据,在1919年的北京消费市场上,一块大洋应该可以买20斤米,8斤猪肉,购买力最多相当于如今的40元*。

  而毛图书*的8块大洋月薪,只能折合如今的320元,还不够当代很多城市的低保标准。

  更要命的是,首都北京又是全国仅次于上海的物价高昂之地,*的8块银元月薪在湖南老家已经算是高薪,可在北京却实在是不经花——虽然这8个银元可以买到160斤米,可是他在北京除了吃饭,还要吃菜,要买衣服,要交水电费,要买煤球做饭,还要买报纸和火柴、*,尤其是还要交房租……

  当今的“北漂一族”,想必都对北京的房租之高昂深有体会。而毛*当年的北京房租水平,虽然没有眼下这般夸张,但同样也不会便宜到哪里去。

  ——现在的320元*,在不少地方应该也可以买到160斤米,可有谁能用320元的收入过日子?不信的话,让你到北京拿320元招募一个图书*试试看?恐怕就算是*的也招不到吧!

  而胡教授的240块大洋月薪,却可以折合为当今的9600元*,完全够得上现代大学的标准。若是放到那个烽火四起、饿殍遍地的*年代,更是已经要归为富豪一类了!

  很显然,让劳动人民们拿着3000元工资看教授们月入96000元,与拿着300元工资看教授们月入9600元,绝对会导致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情——前者还只是一般的羡慕,而后者就是恨得眼睛都要红了。

  ——富者有阡陌之田,从来都不是*的理由;贫者无立锥之地,才是*的原因!

  总之,在*年间,大学教授是一个非常体面的职业。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也是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大学教授们的工资水平远高于社会的平均工资,过着非常优越的物质生活。如此高薪之下,北京的大学教授和讲师们,自然有很多钱去逛琉璃厂,买书籍报刊,买古玩字画,生活充满了小资情调。

  北洋政什么府的那些军阀们,虽然外表看起来颇为粗野鲁莽,彼此之间总是打来杀去的,但对知识分子倒是十分的客气。哪怕在财政上捉襟见肘,也从来不曾亏欠这些专家学者们的薪水。就算是*这样总喜欢与执政当局闹别扭的刺头儿,*门也不曾扣了他的每月300银元高薪。

  而这些教授们的职位通常又很稳当,既不像商人那样可能因为投资失败而破产,也不像官员那样随时可能因为*更迭而被无故罢免,还居住在治安相对良好的大城市里,不像乡下地主们那样要担心农民抗租、土匪劫掠、军阀勒索,堪称是铁饭碗中的铁饭碗。所以,他们的幸福生活常常让后人感叹不已。

  再回过头来看看当代,在如今国内的沿海一线城市,大学讲师的月薪通常在6000元上下,副教授8000元,教授10000元。而门卫、勤杂人员的薪水,最起码也有2000元左右。两者仅仅相差3~5倍而已。

  对于这样被大幅度缩小的收入差距,广大劳动人民认为是理所当然,甚至觉得这些教授的收入已经够高了,更何况在教育机关的编制内,很可能还有分房子之类平常人享受不到的优厚福利。

  如果把大学门卫、勤杂人员这些人的收入,压缩到*年代的标准,也就是原来的10%,月薪只有200元左右,而物价指数不变,福利待遇全无,此外还要时常拖欠薪水……我想他们应该就可以充分体会到当年毛*在北大图书馆里干活时的心情了——“……我对*的兴趣继续增长,我的思想越来越激进……我在*手下在国立北京大学当图书馆*员的时候,就迅速地朝着*主义的方向发展。”(摘自*的《西行漫记》)

  所以,劳苦大众们就算对当今社会有些不满,也绝对不会怀念那个月薪320元*的*年代。

  而当今的很多“砖家叫兽”们回顾历史,却觉得心里非常不平衡——在他们看来,时代在进步,知识应该更受尊重,知识分子的薪水也更应该与时俱进,跟愚民们拉开差距才对!

  哪怕是按照*时代的“落后标准”,他们最起码也该拿2000元的30到50倍,也就是月薪6万到10万才算是合理啊!可现在政什么府才肯给*标准的1/10!!真是太不尊重知识分子了!!!

  ——*时期的大学教授,可以很轻松地在北京买一座四合院。而现代的大学教授,想要在北京弄个100平方米的三室一厅,都要几乎买到通州那边的地界上去了!

  对于这些人来说,当代社会给他们提供的待遇,远远不如*年间的高标准,自然要满腹牢骚,并且无限怀念那个“美好的年代”。而他们又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也是最擅长玩笔杆子的一类人,自然有本事在笔下“发明”出无数描述*时代美好之处的“新思维”、“新发现”了。

  ——正如我们在*课本上学到的那样,一切问题从根本上讲都是经济问题!

在*,任何一个大一统的王朝,都有其盛世和末世,唐宋明清皆不例外。

  而*的悲哀就在于,它始终就没有出现过什么盛世,总是在从一个末世到另一个末世的泥潭中挣扎。

  现在的文化界有一种很荒唐的思潮,就是对*的疯狂崇拜。许多“砖家叫兽”认为如今的*很不好,而解放前的旧社会却莫名其妙地成了天堂——这些自称喜欢*的人,既不看*时期的国民实际生活情况,也不看国民时期的经济统计数据,只关注少数精英们诗情画意的优雅生活。

  所以他们总是说,*好多好多文化*啊,*知识分子待遇多么高啊,*的言论多么自由啊,*对地主多么多么人性化啊,总之*的一切就是好!新*的一切就是坏!

  ——当*决定脑袋的时候,常识就会被丢进马桶。

  事实上,如果你想要体会风云激荡的时代狂潮,感受*志士们的高尚情操,那么*的历史虽然黑暗而又屈辱,但也确实是一个社会变革最剧烈,最能激动人心的年代,有着无数令我们后世之人热血沸腾、可歌可泣的精彩传奇——就如同欧洲有很多人爱好中世纪的城堡与*传说一样。

  但问题是,西方的中世纪爱好者,从来不曾把中世纪吹成天堂,而*的*粉丝们却偏偏这么做了。

  有关具体的*风貌,我在上面已经说过一些,基本上,所谓的“*范儿”可以和大烟、*、溃兵并称*四大特色,下面再讲一点整体的情况。

  一、*经济啥都好,就是没有工业——解放前的*,顶多只能生产一点肥皂火柴之类的小玩意儿,一个用机器磨坊加工面粉的人,当时就算是大企业家,这在今天简直就是笑话!而能够生产点暖水瓶和胶皮鞋的厂家,就已经算是高科技企业,老板都可以跟政什么府要员们平起平坐了。

  想想现在*的“世界工厂”头衔,再想想*年代一大串带“洋”字的词汇:洋枪、洋炮、洋米、洋面、洋油、洋火、洋烟、洋钉、洋布、洋车(单车)、洋灰(水泥)、洋碱(肥皂)、洋奴……唉,到了现在,前面大部分带“洋”字的叫法早已作古,不过最后那个“洋奴”倒是一直后继有人,从未绝种。

  二、**啥都好,就是没有*——各地租界林立,洋人享受治外法权,华人与狗*,英国和日本炮舰横行长江……当然,如果有人还是坚持认为*应当被灭亡并殖民三百年才好,就算我没说。

  三、*生活啥都好,就是没有活路——很多公共知识分子总喜欢拿三年自然灾害“饿死三千万人”来给*抹黑,殊不知*年代的此类饥荒更是家常便饭。*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就曾经统计过,1949年以前,*平均每年有300--700万人死于饥饿。整个*时代更是累计饿死过2亿以上的人口。遇到灾荒年头,上海街头每天都要用卡车运走成百具的“路倒”*,有时候卡车上堆叠的*太多,在拐弯的时候把*甩了下去,司机也没有发觉。于是,路边店铺的老板早上一开门,就看到门口多了具僵尸……

  那时*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5岁,比现在*人的平均寿命高5岁。而到了1979年,*人均寿命是68岁,比同一年代的印度人高14岁。试问那些把*时代吹上天,把当代*踩下地的公共知识分子们,莫非你印象中的老家常逃荒?时常要卖儿卖女?乡亲们一辈子从不刷牙?既不通电,又无自来水,连热水瓶都没有?一人分不到一床被子?

  事实上,就算是那些养尊处优的*和小资们,到了*末期的时候,很多*不再有好日子过了。例如在1949年的时候,就有北大教授饿死在宿舍里的事,被发现的时候,两颗眼珠子已经被老鼠啃了——没办法,那年头用金圆券发的工资根本就只能点烟用,而*的救济面粉在经历了层层克扣之后,也只会发给胡适这样的顶级*,其他等级稍微低一点儿的专家教授们,就是哭着喊着也还是吃不上。

  四、*军队啥都好,就是没有胜仗——截止到抗美援朝为止,*人连自己的家园都守不住,更别提真正打败过什么强国了。

  就算是*后期,远征军光复缅甸的那一系列最出彩的战役,也是用15:1的绝对优势兵力压着日军在打,还有**的空中优势,但依然打得险象环生,异常吃力,怎么看都谈不上什么世界强军。

  至于远征军先前从缅甸撤退的时候,更是创下了一个*记录——1942年夏,在完全占领缅甸之后,日军快速部队约3000人越过*国境,以10辆坦克为先导,继续挺进云南。5月2日向驻守畹町的第66军两个师发动进攻,3日继续沿滇缅公路长驱直入,再占遮放、芒市,4日下午进入龙陵城,5日就到了金沙江畔的惠通桥边上,在四天内前进了300公里,但是楞没追上*……真不愧是转进如风的伟大军队啊!

  唉,能与*相*,惟有数十年后的*男子足球队了。或许,正是出于对历史上近代*各路军队的极端轻视,*才会在**上对陌生的志愿军掉以轻心,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全盘崩溃吧!

  五、当代砖家啥都好,就是没有节操——现在网上和社会上有很多不知是真是假的大地主,总是自豪地宣称自己家在解放前是多么多么的富有,*就咬牙切齿咒骂夺走了他们家祖产的邪恶政什么府……但说实在的,就算如今还是那个旧社会,你就真能保住那份家产吗?

  就以我本人的家庭往事来说,我曾祖父原本也算是个大地主,还曾经当过区长和县教育局长。但是在1947年的时候,竟然坐在自家院子里被一发流弹打死——似乎是某个士兵在行军的时候胡乱放枪,最后也没查出来是怎么回事——之后,家里的田产和房子,立即被几个坏亲戚巧夺豪取,当时尚未成年的我*和他的几个兄弟顿时成了赤贫户,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但是等到解放之后,那几个侵吞田地的坏亲戚全都被划成了地主富农,吃够了苦头,而我*和他的几个兄弟倒是清一色的贫下中农……也算是因祸得福了。

  ——有某位“精英”曾经大放厥词说,*的乡村肯定不是天堂,但也不是地狱,试想都是乡里乡亲,哪有不给人活路的呢?假如一有矛盾就非得要搞流血*才能解决,那得有多大的仇?所以**的原因,并非是因为贫穷,而是苏联在煽动和策划左派*……

  我真的很想对他说,别提什么乡里乡亲的鬼话了,当年那几位真正血脉相连的亲戚,在买通官府谋夺我家田产的时候,又有谁想过要给我*留一条活路?

  实际上,我曾经接触过好几位在*时代出生的老地主、老资本家,他们普遍认为,就算是*时代的富人,也更希望生活在当今这个和平繁荣的新社会,而不是军阀混战不休,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的*时代。在那个万恶的旧社会,不仅仅是穷人过的穷苦不堪,大多数富*仿佛是在炼狱中煎熬。

  当时,只要你有了一点儿钱,黑白两道三教九流土匪流寇就会很快找上门来,用各种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来迫使你就范,乖乖把金钱奉上。而各种苛捐杂税也让人疲惫不堪——各路军阀和流寇也是需要生存和壮大的,自然必须搜集资金。那么资金从哪里来?穷人就算是榨干了也榨不出几滴油,当然就只有榨富人了。所以别再想当然地认为旧社会的富人何其潇洒,真正的富人在旧社会一样过着朝不保夕的坏日子!

  那年头除了极少数留洋回来的大知识分子,其余的绝大多数人,包括富人在内,都不会去关心什么*自由之类的玩意儿,而只关心人的生存问题——当时各地土匪恶霸横行,死个人就跟死个蚂蚁一样,人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和安全保证都无法得到满足,纵然拿到了选票又有何用?

  莫非,在土匪和兵痞的*朝你飞来的时候,只要把选票贴在额头上,高呼三声“*纠错机制快快显灵”,就能刀枪不入了么?

  在那些从*过来的老人看来,现在的*人各个丰衣足食,吃饱了还能胡侃乱吹,就已经是极大的幸福了,还要奢求什么权利,实属大逆不道。那时候,就是地主老爷想要天天吃上饱饭,都是很困难的事。

  自由和*固然是个好东西,但前提却是国家*得以*。没有了*,在敌国的*与*之下,在可怕的饥饿与瘟疫面前,人们连命都保不住,还奢谈什么自由与*?

  例如,1946年的湖南某位小地主,就给身在陕北的儿子写信说:“……现在捐税比10年前增加百倍,加租既没人种田,家中四人日食不过2斗,依旧无法自给,想教旧学,无人请,教新学,六十九了,学不上,讨米呢,太出丑,寻短见呢,奈何还有几个人,只有寄望你们快快来解放了,否则无生产的人家全要打人字桩(*之意)……

  现在这个时代的富人们,虽然失去了对百姓为所欲为的权力(最起码成本是大大提高了),但是也无需年年支付大笔的钱财去应付各路军阀兵*搜刮劫掠(绝对比任何贪官污吏都要狠),不需要重金豢养许多保镖来护卫自己的府邸,也用不着胆战心惊跟那些*不眨眼的土匪对保护费讨价还价,出门的时候更不需要时刻保持警惕深怕被人绑票……这都是新*才有的好环境。

  就算是在城市里搞情调玩玩客厅沙龙,写些小资文字的“*范儿”们,在这个战火动荡的大时代里,除非出避海外,否则也很难找到属于自己的安乐窝——不知当他们在生了病也没有疫苗的时候,在家族产业被*接收大员敲诈到破产的时候,在出门探亲被土匪绑票百般拷打勒索的时候,在被日本*的飞机投弹问候的时候;在躲到租界里眼看着外面的同胞被虐杀的时候;在日军扫荡的炮火和弹雨中亡命狂奔的时候;在因为被扣上了“思想恶化”的罪名,而被特务们天天“伺候着”坐老虎凳灌辣椒水的时候;在看着熟人、亲戚、老师、同学和朋友,因为种种原因而“被失踪”的时候……心中又是怎样的感受?

  说真的,我们在闲暇之余,谈论分析今日社会的不足,是没有什么不对的。但很多人在厌倦或失望于现实的时候,却并不是把希望和理想投放在将来,而是深深地怀念着想象出来的美好过去……这就有些过分了——就算你对我国宣传部门忆苦思甜的老套路有些腻了,也不能当真去怀念那年头的苦难啊!

 

  最后,再附上一句对某位伟人的评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对*时代的一个定论。

  ——当他出生的时候,这个国家被视作一个美丽而羸弱的女人,只要喜欢谁都可以上她的床,当他离去的时候,却再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于轻言对*开战的话题了。

收集了十几个副业好项目,可以免费领取,地址:👉👉点我直达
一起捞偏门

事业单位10级月入多少 事业单位10级到7级工资

2022-6-11 19:38:25

一起捞偏门

月入9000可以买奔驰e吗

2022-6-11 19:43:3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