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1万税负降多少
大批养老资金稳步入场,A股打响3000点保卫战!
对政策支持、商业化运营的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所得税优惠:对缴费者按每年12000元的限额予以稅前扣除,投资收益暂不征稅,领取收入实际税负由7.5%降为3%。
之前就有个税减免,
比如子女教育:每个子女1000元,
住房租金:一线城市1500元,二线1100元等
赡养父母:独生子女赡养每个月2000元,非独生子女赡养的,每个月顶天1000元抵扣。
举个例子,小李是独生子女,目前在广州工作。自己租着一套房子,每月租金1000元,有一个儿子已经在上小学,父母都60多岁,退休了。公司每个月发工资1万元,扣除五险一金2000元,个税起征点5000元。
个人所得税:(10000-5000-2000-1500-1000-2000)*3%=0元。
意思说减去子女教育、房贷租金、赡养老人,五险一金扣除等项目,年入12万以下是不用交税的。
现在告诉我们,这个额度还能再加点,就是个人养老金抵扣,每年每人的额度上限是12000元,相当于平均每个月1000元。
而且这个养老金主要是用来投资,投资取得的收益暂时不征税,以后领取收入的实际税负也从7.5%降为3%。
现在连月入1万元抵扣完上述的项目都不用缴税,需要继续缴纳个税的人也就是说工资水平在10000以上。
按照北师大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的2020年最新发布的抽样调研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家庭中月入:
5000—10000元的仅占比4.52%,人口数量约为6328万人;
10000元-20000元的人口占比0.56%,人口数量约为784万人;
20000元以上的人口占比0.05%,人口数量约为70万人。
也就是说在10000元以上的其实只有0.6%的左右的人口,全国来看也就854万人而已。
这个数据不知道真假,但起码给了我们一个概念,可以享受这笔优惠的人数目前也就在854万人左右。
因为是以自愿为原则,投资也比较便捷。在854万人中,也不知道会投多少,但可以预见每年几百亿的资金进场是少不了。短期来说,增量资金对股市的影响不大,更多是一种提振市场信心的作用。
长期来看,那就不得了,每年持续不断的有几百亿的资金入场。并且锁定到退休之后才能领取,对近期一天至少受挫一支的白马股倒是能提振一下。
#个人养老金抵扣个税优惠来了# #9月财经新势力#
此次个人所得税改革,首先引起社会关注的是起征点调整。《草案》提出,拟将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基本减除费用标准,即通常说的起征点,提高至5000元/月(6万元/年)。
消息一出,不少人就开始盘算起自己将来的收入,有些人为自己将可能不再缴税而欣喜,还有一些人觉得这个起征点相对于生活支出来说,似乎不够解渴。“我和丈夫现在每个月收入都是1万多元,但扣掉房贷、日常消费、孩子上幼儿园的钱,几乎是‘月光族’。”在上海从事媒体工作的刘欣对起征点上调后能减多少税心里没底。
据悉,自1980年将个税起征点确定为800元/月后,我国先后三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整个税起征点,分别是2006年提高到1600元/月,2008年提高到2000元/月,2011年提高到目前的3500元/月。
此次拟上调个税起征点至5000元/月(6万元/年),从调整幅度看,与上次力度相当。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调查数据,2017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1578元,从社会的收入水平看,个税起征点与当前普通职工收入水平是基本适应的。
“按此标准并结合税率结构调整测算,取得工资、薪金等综合所得的纳税人,总体上税负都有不同程度下降,特别是中等以下收入群体税负下降明显,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增强消费能力。”财政部部长刘昆就《草案》作说明时表示,《草案》将综合所得基本减除费用标准提高到5000元/月(6万元/年),综合考虑了人民群众消费支出水平增长等各方面因素,并体现了一定前瞻性。
事实上,上调起征点只是“看得见”的减负,更多减负体现在“看不见”的改革举措里。
“这次个人所得税改革是三重减税联动,即提高起征点+扩大低档税率范围+专项附加扣除,总体上将使纳税人负担下降。”全国政协常委、资深注册会计师张连起表示,相比起征点上调,更值得关注的是个税改革将扩大中低档税率的级距,这对增强中等及以下收入群体的获得感至关重要。此外,教育、医疗及住房等专项扣除的增加,也将大大减轻老百姓税收负担。
《草案》提出,以现行工资薪金所得税率为基础,拟将按月计算应纳税所得额调整为按年计算,并优化调整部分税率的级距:扩大3%、10%、20%三档低税率的级距,相应缩小25%税率的级距,30%、35%、45%三档较高税率的级距不变。
“这次改革是一个综合改革,力度超过以往。”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表示,与以往单纯上调起征点的改革不同,此次个税改革运用了税率调整、专项抵扣、综合征收等措施,在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同时,更好照顾了社会公平,将有效发挥个税调节社会收入差距的功能。
李旭红按照目前已知的改革方案算了一笔账:假设一名普通职工各类社会保险金为2000元,在不考虑专项扣除的前提下,当月收入为1万元时,其目前每月应纳税额为345元,改革后平均每月最高应纳税额为90元,纳税额减少255元,降幅约为74%。当月收入达到1.5万元时,其目前每月应纳税额为1370元,改革后平均每月最高应纳税额为590元,纳税额减少780元,降幅约为57%。
如果加上教育、医疗及住房等专项扣除,改革后普通居民的个税负担将进一步降低。“这些专项扣除是大部分家庭都会产生的实际支出,若加上这些扣除,月收入万元左右群体的实际纳税额将会更低。”李旭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