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身家百亿员工月入2万
有人问海底捞老板张勇:“张总,听说你们的店长,月薪能有15万?,是真的么?”张勇大笑:“15万只是一般水平!”要知道,就算是北上广的白领,月薪上万的也不足10%,一个火锅店店长,凭啥能挣这么多?
因为店长,才是海底捞的大杀器。很多人都以为,海底的核心是服务,其实那只是幌子!今天我将用三分钟,告诉你海底捞年赚百亿的赚钱秘诀,都是你学了就能用的干货!
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如今能叫名的连锁门店,撑死也就几千家,为什么?因为阻碍门店扩张的关键,就两点:人怎么培养?制度怎么落实?
但是这两点都非常依赖店长,一个好店长,不仅能培养出源源不断的人才,还能对门店,进行精细化管理。所以,如果没有好店长,门店的扩张,就很难常态化。
于是海底捞用一套体系,把店长和员工绑在一起,同时解决了门店复制的难题。这套方法就是——师徒制。
每一个新人入职,都需要接受一周的入职培训,给他培训的人呢,就自然成了他的师父,一般呢,都是门店的店长,一旦确定了,基本上就不换了。
有人可能会说,你这光靠硬绑,怎么保证师父会认真**弟呢?
因为海底捞通过分钱,把师父的利益,和徒弟牢牢绑在一起。
举个例子,一个海底捞店长的收入,一般分为两种:
A类:自己负责门店利润的2.8%;
B类:自己负责门店利润的0.4%+徒弟负责门店利润的3.1%+徒孙负责门店利润的1.5%。实际的比例,大家可以根据自己情况调整。
很明显,带徒弟要比不带徒弟,多了更多赚钱的方法。
但是呢,这个钱也不是白赚的,有人可能会担心,万一这个师父,他收了一堆徒弟,但不好好培养。咋办呢?
海底捞也有办法,首先,就是严加考核。
每个店长提名的人数是有限的,被店长提名的候选人,必须在海底捞大学,接受一个月的培训,再通过考核,才能接管新店。要是他们没有通过考核,那么二人一起承担费用,这样一来,就能确保店长的管理,是真的花了心思的。
其次,就是门店管理。
当徒弟的开店之后,每个季度总部,都会对门店进行评估,它把门店分成:ABC三个级别。评估的结果,也会直接和店长的绩效考核挂钩。
A代表优秀,B代表有进步的空间,C就是未通过,级别不同,对应的权益也不同。
A级门店允许开新店,新店的店长,就是A级店长的徒弟。如果是B级门店,可以继续接受培训,努力下次升级;如果是C级门店,不但会被剥夺开店资格,还要接受6个月的培训。
与此同时,总部也没闲着,它就负责穿针引线的部分,通过赋能培训,串联起一些可以集中化的重要功能,比如门店管理、财务支出、食品安全,以及最重要的人才培训,来帮助门店培养出更多的精兵强将。
所以通过这两点,海底捞就把店长的管理,牢牢攥在手里,即使做了员工做了店长,做了老大,也不能懈怠工作,否则很有可能,被总部随时收回门店。
这个时候呢,师徒制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徒弟赚钱了,店长有提成,徒弟做店长了,收徒了,店长的辈分,也就成了师爷。所以你说这师父,能不盼自己徒弟好么?
这种与利益相关的师徒制,才是海底捞实现裂变式增长的根本动力。总部通过制度,把公司变平台,和员工牢牢绑定在一起,这样一来,很多人都会担心的人才流失,门店裂变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的门店能不能设计类似的机制?如果你也想把这套模式,复制在你的企业里,可以看看我的《互联式盈利思维》在线**训练营,我在里面为你总结了上百个世界顶尖企业的商业案例,都是你学了就能用到的,比如:
如何设计合伙模式,在内部和员工合伙,在外部和客户合作,大家一起把公司做大?
如何把握未来十年的黄金风口,把自己转型成产业赋能平台,通过赋能同行赚钱?
现在加入我们,你还会得到一本纯干货的商业教材,88节在线强化课程,以及5小时直播课,简直太划算了啊!现在点击链接下单,和上万企业家一起蜕变,成大事者不纠结!
互联式盈利思维
我们知道,**很多工厂的劳动力成本普遍要比中国高,不过仍然会有不少中国企业到**去开厂,这又是为什么呢?虽然不少工厂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低,但是他们基本上靠的是人工,机器自动化程度相对较低。而那些劳动力成本高的企业,他们的自动化程度比较高。
**的企业工厂就是个例子,他们的科技自动化水平很高,所以相应的劳动力成本自然会提高。而中国的劳动力数量在全球名列前茅,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成本也在逐渐提高,不过相应的自动化程度却提高较慢,所以很多企业就把工厂开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地区。
例如,日本优衣库计划将中国工厂迁移到东南亚国家,而富士康打算将把中国的工厂搬到印度去。显而易见的是,自动化程度低的企业会去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而高端企业则把工厂搬到劳动力成本虽然高,但是科技发达的**去。
**在最近几年开始大力扶持制造业,郭台铭计划投资100亿美元在**建厂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不过我们要知道,这和郭台铭计划去印度投资50亿美元建厂可是完全不同,两个地区工厂的科技水平和自动化程度都不在一个档次上。并且富士康的**工厂不仅仅只是代工,而是还要自主研发产品。
其实不止郭台铭一个人去**投资,福耀玻璃创始人曹德旺早在2014年就在**投资了10亿美元建厂。熟悉曹德旺的人都知道,他说话喜欢直来直去,不喜欢拐弯抹角。曹德旺曾说过,虽然**劳动力成本比中国高5倍,但除此之外其他成本均比中国低。在**你开厂使用的水电、煤气等价格都要比中国便宜不少。
其实这样平均算下来,跟国内的成本几乎相等了。曹德旺还说由于税收的不同,同样你赚100万,在中国到手的钱还不到45万,而在**可以拿到将近60万。虽然**劳动力成本高,但是最后的回报还是相当高的。所以曹德旺才会去**建厂。
曹德旺的福耀玻璃已经是全球第二、中国第一的汽车玻璃制造企业,曹德旺也因此成为了百亿富豪,他还被人们称之为中国首善,不过他去**投资建厂却引来不小的争议。不过福耀玻璃在中国市场已经接近饱和状态,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75%,想要再突破已经很难,所以曹德旺必然会把目光聚焦海外市场。不过汽车玻璃由于受到地域限制,需要紧跟汽车厂商,所以在国外建厂也是合情合理的。
目前福耀玻璃在**工厂的员工工资是每月2万元左右,这也是高级员工的薪资待遇,并且可以享受双休日。不过曹德旺给中国工厂的一线员工开出的薪水仅为每月7000元左右,二三线员工的薪水则更低只有5000元左右,并且很多工厂都是一个月只休息一次,甚至全年无休。
百亿富豪在**开厂,给**员工2万月薪,却每月只给中国员工5千。其实为了企业自身发展去**建厂无可厚非,不过从心理上来讲,可能还是会有很多人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