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隐藏]
20万左右建议买哪款车
20万元价位的车看起来有很多选择,但其实这是最容易陷入选择纠结的价位区间,因为这个价位车型大多会有一个突出的优势点,同时到了这个价位的车型也没有明显的缺陷,所以会有许多不同的主观评价。
20万元价位的车型,在我们汽车编辑中也容易产生争执,就比如大众CC来说,有的编辑认为外观出色就值得购买,而有的编辑会认为驾驶感受与迈腾没多大差异,不值得购买。但是往往在产生争执时,笔者都会抛出一句反问,给20万元你不会买它?这一句灵魂拷问着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至少我有了本期的选题。
那么假设给汽车编辑20万元,他们会购买哪些车型呢?
自己还是孩子的奶爸编辑
对于一位奶爸而言,从家用角度来说SUV是其首选车型,那么20万元的SUV车型中,奶爸编辑为什么会选择探界者?答案很简单,动力够用、空间越级别、配置足够丰富、终端优惠大。
具体来看,探界者目前的优惠在4万元左右,优惠后低配车型17万元左右,顶配车型20万元左右,这个终端售价仅能买到主流的紧凑型SUV,但探界者属于中型SUV,实现了空间上的越级别。
另外,不到20万元的终端售价,能够买到最大功率达到237马力,最大扭矩达到350N·m,并且配备9AT变速箱的探界者2.0T版本,这个动力总成在同价位中也没多少车型能打。
同时作为一款奶爸用车,探界者的设计并不老气,整车设计用一句话形容就是庄重中带有运动,当然如果你选择探界者的黑化版本,那么整车的造型又会是完全偏向于激进风格。所以探界者在设计层面,也符合那些已经有孩子,但自己还是孩子的奶爸群体们。
购买版本方面,推荐选择2.0T版本,因为探界者优惠本身就挺大,而且2.0T版本主被动安全配置齐全,同时各项舒适性配置也没落下,加之更出色的动力**,综合性价比要比1.5T版本高。
支持自主品牌,却买了豪华品牌的编辑
支持自主品牌的汽车编辑,在买车时用钱包投票了豪华品牌……这个逻辑咋看咋不对,但一问原因是“有钱,买得起豪华品牌”。那么给这位汽车编辑把预算限定在20万元,他毫不犹豫说自己会买领克05。
为什么买领克05,答案可能就是领克作为自主高端汽车品牌,其发展真要比同时期起步的几个品牌好。还有个可能就是,领克和沃尔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毕竟这是一位买得起豪华品牌的汽车编辑,心中多少有点豪华情节。
领克05是一辆标准的轿跑式SUV,加上领克那套家族式的设计语言,是一辆极致动感与个性的车型,能够容易获得年轻消费者的青睐。当然,领克05并不仅停留在表面,它的内饰细节也是体现出来了高端车型应有的样子,内饰设计撞色的缝线、翻毛皮的覆盖,加上优秀的装配工艺,真有豪华品牌的质感,不是那种停留在表面的豪华。
此外,领克05搭载的是沃尔沃同源2.0T发动机,配备来自爱信的8挡手自一体变速箱,整套动力**和领克03+相同,夸张点说,领克05可以看做轿跑SUV版的领克03+,所以动力方面是其优势。
需要注意的是,领克品牌由于厂家的限价政策,4S店并没有多大优惠,但是部分二级经销商会有幅度不等的优惠。
德系才是王者的编辑
认为德系车才是王者的编辑,为什么会推荐奥迪A3?且听他一一道来(一派胡言):
德系车才是汽车制造的鼻祖,而德系豪华品牌绝对是汽车工业上的明珠,所以20万我肯定买德系豪华品牌,但是20万买得到的车型就那么几款,奔驰A级有点超预算,宝马1系不好看,所以新出来的奥迪A3就很合适了。
奥迪A3这款车型作为豪华紧凑型轿车市场的开启者,产品实力没得说,全新改款后让其运动感在同级别中是独一份的存在,全新的家族式外观设计还运用上了蜂窝式的进气格栅,车灯凌厉的线条加上夸张的进气口,单从外观看上去就很唬人。
在内饰方面,换代后的奥迪A3空调出风口有兰博基尼的感觉,而电子换挡杆也有保时捷的味道……向大哥们借鉴,的确让奥迪A3内饰更有高级感。
购买奥迪A3有两个灵魂拷问,第一个问题是选择两厢还是三厢版本,第二个问题是该不该等改款后的1.5T发动机。
第一个问题,就看你喜欢大车还是小车,两者空间的差距并不大,另外拉长的三厢版也没有设计的不协调感。而第二个问题,秉承着早买早享受的观点,我们还是推荐现在购买,况且1.5T版本合适搭载还处于未知,而且这台发动机国产后的表现也是未知。
身高不足两米的女编辑
问到女编辑20万会选择什么车时,得到凯美瑞的答案时,心中觉得这不对劲儿,有点儿中年男性的感觉。另外基于笔者认为不喜欢Mini的女性大多都有个汉子心的观点,这位娇小柔弱的女编辑可能是……进一步询问其为何选择凯美瑞,得到的回答是“省心”。
丰田凯美瑞的可靠性高、保值率高,买来就能够出色的胜任起代步车作用,如果购买混动版本,就连油耗也不用过多的去操心。除了省心外,凯美瑞还有两种外观设计,一种运动点,一种商务点,给消费者的选择面更多,也就是中年男人感没有那么强。此外,买凯美瑞建议选择双擎混动版,对于驾驶质感与燃油经济性有明显提升。
笔者认为,凯美瑞好像除了混动**、保值率高、可靠性高之外真没啥其余产品亮点了,当然回顾同价位车型能把这三点做好的车型也确实不多,所以凯美瑞能够成为车坛长青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专注豪华品牌的编辑
询问一位专注评测豪华品牌的编辑,20万元会买什么车,得到的答案是20万元的车我都看不起,要买我也买一辆二手的豪华品牌。嗯……这有豪华品牌评测人员的味道了,百万级豪车看多了,对汽车有了更严苛的要求。
可能是担心影响同事之间的关系,这位编辑又给了一个答案,20万元我会买哈雷街霸。虽然摩托车看似有点偏题,但不可否认摩托车和汽车一样属于机动车,而且摩托车也有和汽车一样的路权。
但是问题来了,这位20万会买摩托车的编辑,没有摩托车驾照,也不会骑摩托车……可能原地拧油门听着哈雷V型双缸发动机的声浪,会是一种享受吧。
月入1w5适合买什么车
想要获得更高的幸福感,不如先了解一下幸福感的三个来源:
1、物质带来的幸福感短暂而且有可能有害;
2、情感带来的幸福感持久且多多益善,如亲情、友情、爱情等人际关系;
3、精神世界的丰富则更能带来幸福感的提高,如信念、**、自我实现、内心世界的丰富等。
所以,幸福感跟月薪多少没有直接关系,我们更应该注重情感和精神世界带来的幸福感。但是月薪也需要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我们才会有最基本的幸福感。
记得马云说过:一个人月薪两三万的时候,有房子有车,是最幸福的;如果他年薪超过千万,不一定幸福。因为当钱够多的时候,他要考虑更多是如何让钱保值,要去想投资,要去做更多的事情,这个时候钱可能还会让他带来更多的烦恼。
于是很多人去问马云:“你有这么多钱,你幸福吗?你是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马云回答说当我有这么多钱以后,我就不觉得这个钱是我的,只是社会让我暂时保管,社会相信我管理的能力而已,这钱不是我的。
我也认同马云说的,一个人月薪大概在两三万,没有太大的生活支出,也没有过大的百万收入,这种新生活是最幸福的,因为这个幸福是实实在在的。
很多像马云、王健林这样拥有亿万资产的大佬们,虽然社会地位很高,看起来风光无限,但其实很多情况**不由己。因为他们作为企业家,身上担负着众多企业责任和社会责任,想抽空跟家人好好度假都很难。
所以这个问题不用太过于纠结,月薪需要提高,但更重要的是保持乐观积极的身心。
其实“幸福感”是一个很空洞的东西,这样的感觉每个人都不同,我们无法用单一的物质或某种已获得的情感去衡量每个人的所谓“幸福感”。然而“幸福感”往往又和人们的**所关联,**越强的人,幸福的感觉越低,所以单从月薪来衡量所谓的“幸福感”是不合适的,但是我们可以从月薪来衡量出一个人的生活水平。
上图是2017年全国各城市的平均公司,想从月薪上感觉到幸福,首先最基本的是要超过你所在城市的平均收入吧,如果你目前的收入还低于这样的标准,就别谈幸福感了。**达到上图中的收入只是一个起点,可以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就笔者而言,笔者所在的城市南京6680的月平均收入是不会让你有幸福感的。如果还有房贷、车贷、生活的开销、子女的开销,笔者认为想要获得基本的财务自由,增加少许的幸福感,月收入必须要达到25000元,也就是年薪30万,小小的幸福感才能体现出来。
当然了,以上只是笔者各人的观点,每个人对自己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并且生活的城市地域不同、物价不同,所带给人的幸福感也不一样。笔者有一位朋友在面包房工作,月薪3500元,在笔者看来,她的工作还是比较辛苦的,但是笔者这位朋友却很满足,因为这是她喜欢的工作环境,自己开销不大,钱也够用,而且还可以天天面对自己喜欢的面包,最近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幸福感爆棚。我们又该如何衡量呢?
无论怎么样,“幸福感”都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目标,为了“幸福感”一起努力吧,虽然目标如此遥远。。。。。。。
11 年刚毕业的时候,月薪 3500,上海,跟女朋友一起租了一个 10平米不到的隔断间,这点钱去掉房租,饭都不够吃的,那时候各种省钱,一块钱的公交都不舍得做,两个人做地铁要逃一张票,实在坐不起,还被当场抓住过一次,特丢人,但是为了生存,下次依然逃票。每周都会去超市买点泡面、火腿肠以备不时之需,那个时候是真苦,为了吃饱饭,把附近最便宜的餐馆全都摸得门清,但是那个时候却不觉得苦,有时候吃着泡面还觉得挺开心。
12 年 5 月份自学编程转行换了份工作,月薪 6000,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不用再为吃喝发愁了,租了个稍微大点的一室户,没事还能跟女朋友一起下个馆子,看个**,第一个月工资,给女朋友买了个 iPad,用来追剧,至今 5 年多了,这个 iPad 仍然可以正常使用。那个时候工作很累,每天加班,每天学习,很累,但是为了提升,为了赚钱似乎并没有那么觉得累,那时候幻想着月薪 1w 就好了。
13 年 8 月份,终于自己的持续努力没有白费,连续的工资上涨,月薪终于 1w 了,有点欣喜,这时候除了基本的日常生活,女朋友没事还会逛逛街,逛个淘宝,给自己挑个衣服啥的,但是工作依然很忙,业余时间很少,不是公司加班严重,而是自己想做的更好。
14 年 10 月,女朋友升级成了媳妇,那一年,月薪 1w5。
15 年 5 月,加入这家公司刚好 3 年,月薪 2w,女朋友也月薪 1w 多,衣食无忧,这个时候想着更好的生活,没有小孩,没啥压力,不想着买房,俩人的工资够过上小**活了,租了个 90 多平的整套房子,两室两厅,其实只住了一室,想着另一室可以接家里人没事来上海体验下,可是把父母、**、双方父母全都接来了,根本一周都过不了都回去了,就这样俩人一直住着大房子。手机都用最新的苹果,电脑全都换了 Mac,家里的用品也都用的品牌,媳妇买衣服开始注重大牌,每周末出去吃饭都选择西餐厅了,我俩消费观也差不多,不是那种省钱的主,所以,除了房子、车子,基本上想买的就都买了,每到节日,基本都会为双方买个小几千块的礼物,所以看着俩人的工资还可以,其实没剩下多少钱,但是这种生活过的很爽。
16 年 8 月,儿子诞生了,从此似乎有了些改变。
17 年 9 月,也就是现在,收入更高了,公司的级别也更高了,但是媳妇的焦点全都在小孩身上,花钱再也不那么大手大脚了,小孩一岁了,马上面临着上幼儿园,开始考虑买房的问题了,但是上海的高房价,想完全靠自己能力依然买不起,家里都是农民,没有能力资助,每次同事建议说:你俩收入挺高了,让家里随便配个几十万,早点买房好了,存钱干嘛呢。我心里都有一万只草泥马呼啸而过,不是每个人的家庭都是这么有钱的。现在感觉的就是,挺累的,真的累,很少有自己清静的时间,现在每次下班回家,都想在车里多呆会,有时候想休息休息,奢望给自己一个月的假期,出去旅旅游,在公众号上写写作,不写工作相关,单纯的记录下生活,但是不允许,生活不允许,只有咬咬牙,继续坚持下去,心里给自己鼓劲:继续干,生活会越来越好!
原以为收入高了,幸福感就会提升,其实不是,收入高了,人的角色与责任也大了,压力也重了,一堆事情压得你喘不过气来。
现在回头想想,月薪 3500 的那会挺幸福,初出茅庐,觉得未来有无限可能,有自己明确奋斗的目标,有相爱的人信任你,陪伴你,做事情有冲劲,从不怕吃苦,大概这种幸福就是因为肆意的青春吧!
不过最幸福的时候也许是月薪 2w 的时候,两个人,没有房子、车子的压力,没有老人小孩操劳的心思,不仅有精神上的幸福,经济上可以随心所欲的支配,穿着打扮人模人样,出去也有自信,满足得了大排档,也吃得起高档西餐,忍受的了淘宝货,也穿得起商场服饰,这大概算得上是精神和经济上的双重自由吧,可惜的是,这种日子一去不复返!
但是未来,我相信会更好!
如果比较理性思考这个问题的话,我觉得得参考所在所在城市的消费水平,家庭负担,房贷车贷,小孩教育,未来养老,家庭旅游等因素。
按我所在三线城市,平均每月做一笔计算:
1.房贷4500;
2.车贷养车2000;
3.伙食5000;
4.给父母1500;
5.小孩教育2000;
6.养老保险及理财2000;
这里合计每月就需要17000了,加上一些杂七杂八的费用,每月差不多得20000了,如果再考虑留一些存款,每个月至少得20000+了。所以对我来说,每个月至少两万是保持目前生活水平的一个基本保证。至于幸福感的话,我觉得还需要加一把劲,每年有个远方的旅游。
另外,随着物价上涨,房价上涨,想必其他东西也是跟着上涨,唯独月薪没有跟着上涨。总感觉幸福感越来越远了。
大学没毕业前,觉得月薪能有个五千就满足了。实习时,一个月2000多块钱,男朋友一个月也是2000多,那时租了个单间的小房子,一个月450。只放下一张床和一个小衣柜的那种,没有阳台,衣服大多都是阴干的,厨房挨着厕所,但好在厕所有门。那时候生活毫无压力,基本上挣多少花多少的状态,每天下班回家会做个2菜1汤,偶尔两个人还出去吃个大餐。
正式毕业后换了份工作,工资四千多,换了个一房一厅750,加上水电一个月将近一千左右。和男朋友在一个办公楼上班,每天一起上班一起下班,晚上回去一起买菜做饭,日子过得甚是潇洒。
毕业一年半后我们结婚,和男朋友是小学一年级同学,后来我转学,没想到大学时意外的考到同一座城市,后来就自然走到一起了。结婚时无房无车无存款,但因为没有什么压力还是觉得挺幸福的。结婚后的半年怀孕,那时候我的工资五千左右,老公和朋友出去创业,怀孕四个月时由于种种原因我辞职在家,老公的事业也慢慢有点小气色。
后来孩子出生,老公的工资有几个月能过万,但好景不长,由于几个合伙人意见有分歧,公司散伙,老公出来单干,一个人精力毕竟有限生意大走下坡路,带孩子到11个月大终于扛不住了出来找工作。因为双方父母无法帮忙带孩子,老公边带孩子边**淘宝,我则继续老本行跨境电商亚马逊运营,综合工资有个将近7000的样子。现在虽然看似比以前挣得多了很多,但是,算算孩子的奶粉钱、尿片钱、房租水电,再加上各种生活开支,基本上每个月也只能勉强维持。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孩子没人帮忙带,我和老公已经28岁了,人说:三十而立,现在真真的感觉到了中年危机。所以目前月薪多少钱都不能有真正的幸福感,最主要的还是能解决孩子的问题……
月入一万七买什么车好
开过10多万的卡罗拉,也开过100万的奔驰、奥迪。买贵车时,很多钱浪费在“故事”和鸡肋的功能上面。所以,有的老司机建议买车尽量买便宜的。
作为普通人,月收入达到1万块,足以超过全国90%的人了。普通打工人月薪也就5000来块。做点小生意的能勉强达到1万块左右。这两年赚钱不容易,汽车也是个消耗品,钱不多,就没有必要拼命去买贵的。
买贵的车,要付出什么代价??
汽车也分三六九等,越贵越豪华的车溢价就越好。尤其当一辆车的价格超过20万后,越往上溢价越严重。20万和30万、40万、80万、100万的车的差距,主要在于品牌属性、故事理念,外加一些享受类型的配置。
对普通人来说,买一辆20万的车已经足够了,空间尺寸、动力、配置、操控等已经能满足大部分人的用车需求。再往上,买的就是面子与身份,实在多此一举,除非你是做大老板的。
举个通俗易懂的例子,假如一碗白粥卖三块钱,它的利润是非常低的。铺租、人工、耗损等成本平摊下来,综合成本可能要去到2元左右。纯利润率也就33%左右。
那么怎么样,怎么能让这碗粥的纯利润率变高呢?
老板在这碗白粥里面加5毛钱成本的猪肉,这碗粥就可以卖到6块钱左右。成本变为2.5元,利润3.5元,利润率上升到58%。
再在这碗粥里加5毛钱花甲(三、四个的样子),这碗粥成了海鲜瘦肉粥,可以卖到10块了,这个时候成本变成3元,利润7元,利润率升到70%。
车企是以盈利为目的,通过不断地往车里加上不同的配置,把车分为各个版本,卖出更高的价钱。价格越往上蹭,它的溢价就越高。
另外,当我们买一些贵的车的时候,特别是豪华品牌汽车,我们有相当一部分的钱是花在买它的人“故事”上面去了。
豪车之所以是豪车,卖的也比普通的车更贵,用户也愿意接受,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它们的品牌故事做得好,或者是讲的好,这是人家沉淀下来的历史。
每个豪车品牌都有自己独特的口号。奔驰坚持把运动与豪华做到优雅结合;宝马强调驾驶的乐趣;奥迪坚持的科技感,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以,很多车主愿意掏更多的钱买豪华品牌的车,也不愿意选择普通品牌的车辆。多花出来的钱,其实就是用在买豪华车的品牌故事上了。
买贵的车,尤其是豪车,随着车的价格越高,也就意味着车性价比就越低,被车企赚的钱就越多,我们的很多钱是花在品牌故事里面去的。
为什么老司机建议尽量买便宜的车?
老司机车龄比较大,人生的阅历也丰富,对买车开车这事心态也更加客观。买便宜的车,好处其实有很多。
第一,不用考虑太多面子问题。
很多人买贵的车,除了少数玩跑车、玩越野玩的人之外,很多是用来充面子的,为了开出去更有面子,还有一些出于商务需求(这种情况值得鼓励)。
当你开贵的车出去的时候,在现实中你得考虑很多面子问题,有时会让我们多花很多钱。
例如:
同学聚会,大家都开卡罗拉、比亚迪秦等,你开奔驰S级,大家会怂恿让你来买单,尽管你不想买单。
亲戚往来做人情。老表、大舅二舅那些几万元的开吉利、奇瑞车的,都给500、1000元来封利是,你开宝马奥迪的,没个2000、3000元都拿不出手。
开了豪车,你的消费就要跟得上还有的水平,不然别人会说你吝啬。
开便宜的车就没这个顾虑,自己随心所欲,各种人情往来和消费也也没有面子负担。
第二,不用老是被人借车。
买一辆贵车、豪车,隔三差五就被七大姑八大爷等亲戚朋友借车,碍于情份,借也不是,不借也不是,让人为难。
这个朋友找你借车,说要出去办个事,谈个生意;
那个老铁问你借个车,说要相亲;
还有找你借车做婚车、车队什么的……
开贵的车,遇到上面这些情况是无可避免的。借车给别人就算了,但是当别人不懂得爱惜自己的车时,实在是闹心。
第三,便宜的车省钱。
买车省钱:买便宜的车,首先在买车时就能省钱。如果你本来计划买一辆10万的车,结果买了15万的,就多花了5万。还不如坚持初衷,买10万的。
养车成本:买便宜的车,养车成本也会比较低。保险费、维修、保养等,总体上比贵的更省钱。
一辆10多万的卡罗拉、比亚迪秦等车,一年的保险费不过是两三千元,但是,一辆保时捷、法拉利等豪车,仅仅是每年的保险费就要几万元。
第四,便宜的车开起来更省心。
开一辆的便宜的车,遇到车漆有点小划痕、车有点异响等问题时,很多车主可以不当一回事,不影响安全驾驶就可以了,甚至一直开到报废也不处理那些小问题。
第五,便宜的车,不用担心贬值。
五年保值率还能维持在50%的车,保值率就比较不错了。以这个数据来看,如果买一辆100万的车,开5年后,意味着残值还剩下50万,平均每年贬值10万。
但是如果只是10多万的车,5年下来,也就贬值了五六万,平均每年一万。
车是消耗品,每年都会贬值。买便宜的车,在这方面消耗的成本更低。
为什么建议不买插电混动车
因为插电混动的技术尚在发展中,还没有完善,或者说,插混的技术还有很大的打磨优化空间。所以某些车型看起来很鸡肋。
智能手机既能WiFi又能5G,有人觉得鸡肋吗?所以,一台车既能充电又能加油,这个功能本该是个加分项,只是当下的产品力还没有达到。
这并不奇怪,有的插混,并不是冲着提升产品力去的,是为了迎合政策。
这类插混当下不少,甚至是主流,单电机方案的全是。例如帕萨特PHEV、领克03PHEV等等,车型非常多。
这种插混无一例外的,有电和馈电,驾驶体验泾渭分明,馈电驾驶体验很糟糕。馈电油耗反而比同级别燃油车还高。价格比同级别燃油车贵很多。整体产品力不强,没有突出的卖点。所谓的卖点,估计也就是能挂绿牌。
这类插混总结起来,就是在燃油车的基础上改的。变速箱上加一个电机,挂载一块动力电池。技术方案简单、研发周期短、成本低。
部分车型在此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打磨。例如比亚迪三代DM,加入了BSG电机,馈电驾驶体验有了明显改善,反充电能力有了明显加强,但是馈电油耗依然偏高,有电和馈电的驾驶体验差别依然明显。在产品力不突出的情况下,比亚迪选择了动力为卖点。不过对于大部分用户而言,动力过强就等于动力过剩,只有个别喜欢动力的用户才会选择这类车。
还有一类插混,是在HEV的基础上改的。典型代表是丰田双擎e+。这套插电混动是在丰田THS的基础上改的。优点是馈电状态很省油,有电和馈电的驾驶体验区别不大。THS毕竟是比较老旧的一套混动**,这套**的开发,是围绕发动机展开的。围绕一台阿特金森发动机打造的HEV,注定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只能兼顾燃油经济性。而且,HEV对比燃油车本就成本不占优的情况下,换装大电池和大功率电机,进一步提高了成本。双擎e+的价格贵的离谱,17万的卡罗拉你见过吗?双擎e+其实也是迎合政策的产物之一。
那么,真正的插电混动应该什么样呢?汽车电动化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动力要强劲,起码要比同级别燃油车要快不少;驾驶体验要好,起码要和EV车型相近;燃油经济性要好,起码要和HEV持平;成本要低,起码不能比燃油车贵太多。
只有这样的产品力,才会勾起消费者的购买**。
这种插混存在吗?当然存在。
汽车电动化,是要从内燃机总成为主,过渡到电动化动力总成为主。因此,围绕三电**打造的插电混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插电混动,姑且称之为原生插混。
前不久,比亚迪发布了DM-i超级混动,长城发布了DHT柠檬混动。这两套方案,就可以看做是原生插电混动的代表作。
以比亚迪的DM-i为例。发动机做了大量的精简,取消了前端轮系,把原本依附于发动机的附件集成到三电上,大大降低了发动机的重量和体积,同时减少了不必要的能量损耗。加入EGR废气再循环做到了15.5的压缩比,优化缸内摩擦、0W-20低粘度机油、发动机分体冷却等优化,这款1.5L阿特金森发动机的热效率做到了43%。
发动机这个汽车的动力核心,从主角变成了配角,成为了三电**的附件之一。
发动机的精简,附件集成度的提高,换装E-CVT变速**,搭在低成本的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大大降低了整车成本。
搭载这套**的车型秦plus,号称亏电油耗3.8L,零百加速7~8秒,满电满油的续航超过1000公里,售价预计免税后和同级别合资燃油车持平。
这种插电混动,动力和驾驶体验上做到了对同级别燃油车的降维打击;充电开和不充电开,驾驶体验不会有明显差别;充电开和不充电开,用车成本都很低。
用户花同样的钱买到了更好的体验和更低的用车成本。真正的做到了用车随心所欲,想充电就充,不想充电就当燃油车用。在这个过程中,不会有任何的不适,无论怎么用,都有着良好的用车体验。
这才是汽车电动化的意义所在。
留给燃油车的时间,真的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