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隐藏]
**夫妻月薪10万
说实话,年末大家最关心什么还不是那点数字么学生党:我多少分,今年拿A了吗?工作党:我多少钱,今年算高薪人了吗?
想知道在**多少钱算高薪?
赶紧来看看这份新发布的**薪资排行!
最新薪资排行:月入1W8,吊打一半人
根据港府的统计,截止2020年,全**共有362万打工人(不含外佣)。这些在港打工人的薪资中位数则是18,000HKD。
362万人的悲喜并不想通
把报告拍在这里了,建议大家先来找找自己的薪资或是理想薪资,在**大致是什么水平
图/**政什么府官方
你可能以为**打工人人均月薪三五万,实际上:
工资在18,000HKD以上的人在**占49.3%,也就是近半数的人能拿到这个薪资;
月收入在10W以上的人仅占3%不到。
还没毕业的同学,你的理想薪资是多少呢?
先来说个数据:去年,**八大校应届毕业生的平均年薪资达19,916HKD,刚好踩上平均线(当然应届同学升职加薪的机会是很多的)。
脑海里有画面了吗?
有人越来越富,有人越来越穷
其实对比2019年同时期的数据,不难看出yiqing还是给**广大打工仔的财政状况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比如今年,**的贫困人口数目激增,创11年新高,贫穷率达到21.4%,即每五个**打工人,就有一个是穷人。
也许贫困离大家还很远,但是贫困人群增加的同时,失业率也一起上涨了:特别是很多中小型公司,无法承受yiqing的打击,选择缩招,裁员。
DBC学员,今年毕业于港科的Zoe本来拿了一家**本地的中型金融公司Offer。然而受到yiqing影响,**许多中小型公司裁员并暂停招聘。Zoe的实习Offer直接被撤回。
**失业率维持在近年高位的6.3%(2020年9月至11月)。所有人群中,惟年薪百万的打工仔人数却不跌反升。(**01)
高薪人才承担风险的能力确实更强。可以看到,那些在大公司工作,或是年薪百万的人在今年不仅没有失业,降薪,反而更上一层楼了。
<br/>锁定!**这些高薪工作还在招人
去大公司,找高薪工作。今年留港求职的同学,这样的诉求更加强烈了。那么究竟在**,哪些行业薪资高,哪些大公司还在招人?
<br/>金融行业:永恒的百万年薪之家
要说高薪,中环的金融人们立刻挺起了胸膛:聊我呢?我来了!
以投行为例,根据eFinancialcareer给出的数据,高盛前台初级Analyst的薪资是:基本薪资+bonus一共有98万HKD,还得再加上**投行特有的住房补贴。
总结一下,年薪百万不是梦,而这哇塞的薪资足以让金融人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成为体面人了。
图/eFinancialcareers
再说说金融鄙视链顶端的买方公司(PE/VC),买方投出一个回报高的项目,足够吃个好几年。根据WSO的统计,PE/VC公司:
新入职的Analyst,一年的薪资就可以达到$102,000(约80万HKD);<br/>工作3年后晋升Associate,平均年薪为 $200,000(约160万HKD)。
图/WSO
咨询公司:Bonus拿到手软
对咨询行业来说,**遍地都是机会:截止到去年6月,包括MBB、埃森哲、四大等等世界一流的咨询公司在内,一共有1530家总部设立在**。
而咨询行业的薪资高已经不是秘密了。
Tier 1以麦肯锡为例,月薪最高可达8.2万HKD!难怪有人会说,如果求职MBB成功,留学费用只要1年,都给你赚回来!
Tier 2则以Accent**e为例,虽然Base Pay看似不高只有4.5万HKD,但加上最高5万HKD的Cash Bonus,也是妥妥年入百万!
当然了,目前申请开放中的咨询公司,包括Accent**e、Nom**a、Deloitte(不要忘了四大的咨询也是顶级的!)等
**夫妻一个月收入十万
前言“我想有个家”,这是很多人奋斗一辈子的终极梦想。
然而,在成家之前,“买房”也成为了一个令人窒息的难题。
近年来,房价虽然有所下跌,但房子依然是普通老百姓需要花尽血汗钱才能买到的“奢侈品”。
有的情侣感情很好,最后却因为没有房子而分开,这种情况非常普遍。
有的情侣组建了小家庭,掏空两方父母的钱去支付房子的首付,还贷几十年。
等房子真正属于自己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也过去了。
有的年轻人一生都在为房子奔波,前半生攒钱付首付,后半生攒钱还房贷。
芸芸众生中,也有年轻人在房价的逼迫下,选择了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他们是怎么做的?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又有什么可以参考的地方呢?在房价的重压下,年轻人究竟要不要买房?
**夫妇结婚10年不买房,每月花3万住酒店“不买房子就结婚”,估计每个**听到男方这样的想法后,都会重新考虑一下,是否要把女儿嫁给对方。
据了解,在2021年全球各城市平均房价排名中,**以21万/m2,稳居世界第一。
在寸土寸金的**,新界平均房价就高达10万元一平,更别提市中心九龙每平60万的巨额房价了。
年轻人想要买房,成为了“天方夜谭”。
为了生活,很多年轻人只能花着高额租金,住在狭窄的“棺材房”里,与马桶并头睡觉。
在房价的高压下,有一对80后夫妻决定一辈子租房,还搬进了月租金3万的酒店。
丈夫Brian是一名程序员,妻子Cammy则是一名化妆师。
已经结婚的他们,从恋爱至今已经同居十年了,而他们搬进酒店也差不多有一年时间了。
一开始,夫妻俩选择了租房。
然而,在人口众多、房价高昂的**,租房也同样面临“又贵又小”的难题。一个地段普通的三居室,每月租金都要6万元。
他们只能忍受合租的不便,每月付2万元,和别人公用一个马桶。
几次搬家折腾后,这对夫妻俩有了特别的思路:既然都是租房,为什么不选择租酒店呢?
酒店淡季房价很低,如果整年长租,能谈下比较满意的价格。
比起出租屋来,酒店还有很多优势。不仅有免费的公共设施,还能帮忙打扫卫生,统一管理,住得更安全、更省心。
说干就干,这对夫妻俩花了几天考察酒店、谈价格,迅速住进了一间豪华海景房。
长住酒店是什么体验?这对夫妻俩的第一反应是“爽”。
每月花3万块就能租到65平方米的单间,再也不用和别人抢着用浴室,忍受公用厨房脏兮兮的垃圾桶了。
客厅和卧室都有宽敞明亮的落地窗,每天一醒来,他们就能看到大海。
而开放式厨房非常整洁,和客厅连在一起。空闲时,夫妻俩就会一起煮饭,过着平淡而**的小日子。
餐桌也是这对夫妻俩的办公桌。比起出租屋里只有一张化妆桌,他们要抢着办公的窘境,又宽又长的餐桌显得舒适不少。
酒店卧室里配备了一张巨大的双人床,每天都会有保洁人员来定时更换床品、打扫卫生。
妻子Cammy要做的,只是在晒得暖洋洋的被子上打滚,**把脸埋进柔软干净的枕头里。
对于他们来说,在这里的每一天都像是在度假一样。
酒店提供给他们的,不仅是舒适的生活环境,还有对生活全新的心态。
妻子Cammy是化妆师,出于工作需要,经常会购买服装、化妆品和道具。
开始决定在不同的酒店之间辗转搬家之后,如何搬运这些东西,便成了她的一大难题。
于是,妻子Cammy也开始学会谨慎消费。
在购买东西时,她首先考虑的是这件东西是否真的是自己需要的、自己有没其他的替代品。
她认真添置每一件物品,不再头脑一热,买很多并不需要的东西堆在酒店里。
这对夫妻还学会了新潮思想“断舍离”——在搬进酒店前,就会把自己一些闲置的衣服及时地捐赠了出去,利用率很低的东西都及时扔掉了。
有很多人对夫妻俩的做法提出过质疑,首先自然是女方的父母。
为什么结婚了,还要花大价钱住酒店呢?难道以后不攒钱买房了吗?
对于这个问题,夫妻俩早就达成了一致。
**的房价太高,即使他们的收入比较丰厚,也需要用自己一辈子的青春去换取一套房子。
与其咬牙买房,一辈子活在喘不过气的重压下,还不如住在酒店,存钱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Brian和Cammy并没有“居无定所”的恐慌,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丈夫Brian,对着镜头是这样说的,
“有房并不代表绝对的安稳,同样的,住酒店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调整好心态,才能迎接不断变化的未来。”
“叛逆青年”:搬离海景房,长住青年旅舍在过去的十几年间,中国的房价普遍飞速上涨。
可能在2001年,北京四环边一套90平的房子还只要50万。2021年你再去看时,这套“老破小”却已经涨到了500万。
对于买房,大多数年轻人的态度充满了无奈——“不愿买,必须买。”
不愿买是因为房价太高,攒首付和还房贷会耗光大半生的积蓄,沉重的经济压力会逼得人喘不过气来,没法好好享受生活。
必须买是因为房子几乎是结婚的必要条件,结婚不买房,即使媳妇同意,丈母娘也不会同意的。
与内地相比,**的房价早已飙升到了普通人一辈子买不起的高度。
27岁的青年Calvin非常幸运,凭借着父母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早早“上车”,全款买下了一间65m2的海景房。
然而,Calvin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叛逆青年”。
在寸土寸金的**置业后,Calvin选择逃离,去全国各地旅游,住过50家青年旅舍,丝毫没有“安定下来”的打算。
青年旅舍出租的是宿舍床位,每个月只需要花费3600港币左右。
在青年旅舍里,属于自己的隐私空间只有一个床位。需要和别人共享厨房、卫生间,还要遵守许多规则,比如不能在房间内饮食。
旅舍价格低廉,人员流动性大,也注定它会在卫生和安全方面有疏漏。
在大多数人眼里,青年旅舍是“穷游”党的无奈之选。
可这位叫Calvin的年轻人却放着海景房不住,主动选择了青年旅舍,难道是有什么特殊目的?
其实,Calvin的选择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很大关系。
14岁的Calvin曾前往澳洲留学。出国留学的费用高昂,Calvin不得不过起了合租生活。
平日在家里养尊处优,出门在外只能蜗居,一开始,Calvin很不适应。
后来,Calvin逐渐体会到合租的温暖,也渐渐喜欢上了和不同的人打交道。
毕业后,Calvin便开始了自己的全球旅行。
Calvin爱吃爱玩,走遍了几十个国家的星级餐厅,甚至他还在英国开了一家日本餐厅。
后来因为签证到期,餐厅被迫关停,他也回到了国内发展。
如今,27岁的Calvin职业是**。这既能保证自己的生活水平,又拥有着足够的自由。
Calvin很享受住在青年旅舍的生活,每天他都能认识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喝酒聊天。
如果不是在旅途中萍水相逢,陌生人之间很难敞开心扉。
大多数人选择“流浪”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窘迫,买不起房子,只能被迫“苦中作乐”。
而Calvin这样的“异类”,在青年旅舍也是显得格外的特别。
他从来不在青年旅舍开火做饭,星级饭店成了他的食堂。
每周,Calvin至少会有五顿饭在外面吃,品鉴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
在中国传统思想里,“居无定所”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个好词,人们还是向往安稳地“安家置业”。
那Calvin一年到头四处流浪,难道不会想家吗?
对于这个问题,这位年仅27岁的青年Calvin是这样说的,
“家不是一个具体的水泥盒子,让人能够自由自在做事情的地方,就是家。住在青年旅舍,好像属于自己的隐私空间变小了,但是心胸却更宽广了。”
Calvin表示,他已经非常适应不断变化的生活,准备好迎接未来的**了。
北大教授表示“年轻人不要太早买房”在上文中的这两对年轻人的故事里,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词——“变化”。
在国人传统观念中,房子是生活的基础保障,是结婚的必须品。
而对于如今新潮的80、90,甚至00后来说,这种思想已经渐渐落后了。
互联网时代瞬息万变,没有什么东西会是一成不变的。
东北某些省市的房地产经济泡沫,几万块出售近百平精装修的房子,也敲响了警钟——买房已经不再是一个绝对可靠的保障了。
比起老一辈人的“求稳”心态,新一代年轻人更多的是“求变”,在做出改变的同时适应变化,思想也不再保守。
然而,即使大多数人思想已经改变,还是要遵循社会的规则,听从父母的意见。
尤其是结婚,男方如果没房,不管两人再怎么情深意笃,这桩婚事告吹的几率都很大。
近日,北京大学国发院院长姚洋在接受采访时,曾向年轻人建议:
“不要去买房子,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是年轻人在30岁就自己买房的,我见到每个年轻人都这么说。实际上劝年轻**没用,社会上已经形成了这种风气。”
特别是男孩子,没房就结婚,即使女朋友点头了,丈母娘也不可能同意啊。”
姚洋劝“年轻人不要太早买房”的言论,也引起了一场激烈的讨论。
有网友直接站出来反驳:
“我上大学的时候,房价七千块一平,现在同一个地段的房子已经涨到一万六了。”
“你不让年轻人提前买房,是因为你已经有房子了,根本没想过年轻人如果不趁早上车,以后怎么能还得起房贷!”
持反对意见的人,总结下来大概有以下两种观点。
一是,现代社会买房的压力,不仅仅体现在男性的身上,女性的购房需求同样不可忽视;
二是,房子对没有专业理财知识的普通老百姓来说,是最有希望保值的资产,与现实利益捆绑较多。所以买房还是早点买比较好。
90后女孩黄某,就很不认同姚洋教授的观点。
她认为买房的压力不仅仅在男性身上,只要有经济条件,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可以买房。
黄某属于在家人的支持下,提早购房“上车”的那批年轻人。
2012年,她还在读大二,家里就已经给她在厦门买好房子了。如今十年过去,房价翻了不止一倍。
“在我结婚这件事上,我家里人可从来没有要求过我未来老公有车有房,或者别的物质条件。”
“我们一致认为,男方只要性格好、肯上进、有责任心就可以。”
黄某表示房子的事可以两个人婚后一起奋斗,同时她还指出,在自己身边的女孩子,婚前家里出钱买房的不在少数。
女性购房的需求大大增加贝壳研究院,曾对此做过一次调查。与“结婚前男方必须买房,女方拎包入住”的传统认知大相径庭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女性有婚前购房的意愿。
据统计,在这次调查中,约有74.6%的女性表达出了婚前买房的意愿。越年轻的女性,婚前买房的想法越强烈。
20岁以下的女性中,有婚前买房意愿的人比例高达83.6%;在41岁及以上的女性中,64.9%的人有婚前买房的意愿。
关于“为什么要婚前买房”这个问题,大部分人的答案中都提到了一个词——“安全感”。
今年26岁的林某,是一名从事互联网行业的普通上班族。
工作几年,她已经有了一定积蓄,打算在家乡买一个小房子。
“对于我来说,婚前买房就是一个保障。两个人过日子肯定会吵架,有的时候跟父母说不合适,就需要有个地方暂时休息,缓解一下。”
“退一万步讲,哪怕离婚了,婚前买的房也能给我提供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满满的安全感。”
面对镜头,她这样微笑着说道,眼神坚定而自信。
林某还表示,自《婚姻法》改革后,婚前买房属于是个人财产,离婚时不会被分割,这也给女性婚前买房提供了保障。
“我希望我和我未来的老公,是因为相爱而结婚,而不是两个人到了年纪,物质条件也差不多,互相凑合凑合。”
“为了婚后幸福的感情生活,我会提前准备好充分的物质条件。”
买房是资产保值的一种方式对于普通人来说,买房无疑是最靠谱的资产保值方式。
2021年,在胡润百富发布的《国高净值人群家族安全报告》中显示,2021年中国资产过千万的高净值家庭达到202万户,比去年增加了4万户。
而在这202万高净值家庭中,炒房客占了10%。
2022年,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房地产市场低迷,多数城市房价持续走低。许多开发商相继“跑路”,就连曾经如日中天的行业巨头恒大集团的房产**额也大幅度下滑。
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房价仍然是普通人遥不可及的数字。
年轻人究竟要不要提前买房其实,北大教授姚洋劝年轻人不要太早买房,是劝年轻人不要把买房子作为积累财富的手段,让房子不要成为当下年轻人的负担。
在早些时间的采访中,对于房子,姚洋建议年轻人先“以租代购”,静待房价回归正常。
“在国家的治理下,现在的租房市场已经比较正规了。如果真的想买房,你等个五年十年再买,对吧?”
对于北大教授姚洋的观点,很多人是不赞同的。
租房能享受到的资源,比买房少多了。要想真正在一个城市立足,必须要买房,租房是无法取代的。
刘平和未婚妻两个人都在上海打工,他们的家乡是云南省的一个小县城。
面对采访,刘平紧张的说道:
“只租房不买房,生活太不稳定了。租房需要对房东好声好气,低眉顺眼。两个人一辈子住在出租屋里,哪个男人敢向自己心爱的女人求婚?”
刘平和他的未婚妻已经商量好了,两个人在上海工作几年攒点钱,就回老家买一套舒适的三居室,结婚生子。
房子是刚需,既然在上海买不起,他们就回家买。
2014年,《非诚勿扰》上创业的女孩马佳佳意外走红了。在去万科演讲时,马佳佳大胆地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我们90后压根就不买房。”
这一观点也曾掀起一阵风波,很多锋芒毕露的年轻**开始纷纷声援她的观点,表示自己不会买房。
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据调查数据显示,近些年来,85后、90后为主体的新生代人群已经迅速取代70后、80后,成为购房消费市场的主力人群。
从2017年到2020年,85后、90后在购房人群中所占的比例也在逐年增长。
诚然,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想买房,但违背社会潮流的决定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
选择不买房的年轻人,要么是本身非常有主见、有想法,对生活不焦虑、能抵御社会的压力的人群;要么就是有经济实力,花钱租房也能过得舒适的少数人。
大多数的人只是这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是“沉默的大多数”。购房依旧是每一代人的刚需。
可如今,面对沉重的购房压力,当代年轻**对此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开辟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那么,如果你的手里有一笔存款,你会选择付首付当“房奴”一族,还是及时享受当下的生活呢?
**单身贵族月入3万
****《法网难逃》彭开孔雀阿修罗的******《法网难逃》(1977年/樊梅生、王钟、凌云、王龙威)彭开孔雀阿修罗
**上流社会收入
因月支出50w自称中产而被质疑,其实在**年入1个亿也可能是中产~大家好,我是Yuki,三个孩子的**,也是一个在**工作的中产人士。
01 我的50万月支出之前我在抖音分享过一个**,大致聊了一下我在**月支出50万元的情况,没想到网友们的反应很热烈,有探讨、有鼓励、也有质疑,究竟我的50万支出都花在什么地方了呢?
就我个人而言,我有8套房子,其中4套还在还贷,每月需要房贷10万元,日常的供车及团队工资、管理费及信用卡账单等费用,大概每月在25万左右,加上三个孩子每月的教育费用15万,加起来大概就在50万左右。
压力大吗,确实。这份责任也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不断地努力让我自己的能力配得上自己的野心。
02 月花50万还能称为中产?当然,也有很多人质疑我月花50万为何还能称为中产呢?在我看来,以我在**生活这么多年的经验看来,其实在**,中产涵盖的范围特别大。可能年收入在10万至4000万,甚至一个亿的年收入,都可以算作中产阶级,**50万的月支出称为中产也很正常。
中产以上当然就是大家熟知的上流社会了,我认为只有类似刚去世的何鸿燊先生这样的,个人资产达到十亿甚至数百亿级别,通过家族信托代代传承的,才能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员。那这之下的,普罗大众基本都是中产阶级的一分子。
**的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就曾自称“中产”,要知道,曾司长年收入达400万港元,因此还引发了一阵**哗然。在我看来,曾司长称为中产也能说得过去。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港府统计处就认为,每个月收入1万至4万港元的住户即可被认为是中产阶级,以此宽标准来说,**半数以上的人属于中产阶级,他们普遍有体面的工作、有房子、受过高等教育。
03 中产背后**的中产阶级曾经以新贵族的姿态受到大众的羡慕。因为**中产的范围实在太广,在那些光鲜亮丽的背后,部分中产人士们的生活有时也并不如想象中开心。可能你也经常听说,**的中产经常自嘲为“夹心饼干”。
一个成熟的中产白领家庭月入五六万港币确实不是难事,但他们的生活支出也同样巨大,房贷加上物业管理支出就占据了收入的30%甚至50%,强积金(养老金)、保险、税费需要15%的费用,加上20%日常交通餐饮和生活费用,如果再加上儿女教育费用、父母赡养费用等费用,日子也只能说“紧巴巴”。
在**的电子工程师叶先生就是一个例子,妻子任职贸易公司,12年时家庭月入就近5万港元,是典型的中产家庭。但他每月供楼开支占收入30%,连同5岁儿子学费、课外活动费用、保险等开支,70%的月收入极速“蒸发”。他说“现在只要不是必须的都不花费,平日家庭活动以‘不消费’为原则”。
“有工作,没生活”,是许多**白领的日常写照。**中产人士的时间几乎“全被工作与进修占据”,很多人的生活品质其实并不算高。在我刚来**的那几年,加班是家常便饭,有时候连续个把月都在上班,没有休一天假。**确实是一个节奏非常快的都市,也因此筛选了一批人,也造就了一大批人。
04 中国内地中产又有什么区别?相比之下,中国内地中产阶级对未来生活预期更为乐观。研究表明,85%的人很满足当前的生活。中国内地中产阶级对于退休后的生活也有较高期待,但他们对理财工具合理配置概念较弱,对财务发展的风险意识认知还有待提高,理财规划程度也偏低,而更多寄希望于子女赡养,这点与**也有所不同。
对比**,不得不说大陆的中产阶级就幸福得多。中产人士大部分有高薪工作,但面对置业开支及养育儿女两大负担,加上通胀问题严重,生活品质容易遭受到很大的冲击。因此,**的中产阶级很多只有中层收入,却难以享受中产阶级应有的生活品质。从上文也可以得知,即使是这样,**人对保险和理财也是更为坚定的支持。为什么呢?
05 说到中产,就不得不说理财**是资本主义制度,改革开放后更是一步一步成为全球金融中心,也经历过98年的金融海啸和08年的金融危机,走过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历程,因此**人对理财和保险的意识和认知更为全面与客观。基本上**的中产阶级,都会通过保险去转嫁自身的一些风险,再通过合理的理财规划实现财富的保值和增值。尤其在如今全球进入负利率时代的大背景下,**大部分中产阶级会以储蓄作为积累财富的主要方式,其次就是股什么票、保险和基金。
在Yuki看来,如今越来越多人选择种类多样的不同保险去覆盖和实现自己的目标,譬如身价过百亿的**富豪向华强的妻子向太在综艺节目中表示,她选择了信托+保险的方式来规避向佐和郭碧婷婚后财产分配及家族财富传承问题,既可以保证两人饿不死,又可以将向家的财产归属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话说回来,中产大多务实、理性而忙碌,不管他们月入5万,还是月花50万,都在日新月异的世界里独孤而又精彩得活着,用自己的个人奋斗推动着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和谐与发展。
我是YUKI,如果你觉得这些内容对你有帮助,想进一步了解更多关于**的**、女性职场与家庭的内容,欢迎关注我:Yuki**升职记,让我们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