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3000不到
一双鞋子小半个月工资[打脸]
你会花上千块去买一双鞋吗? 3000块钱买一双鞋月入多少
目前,全世界最贵的鞋是耐克的 AirYeezy2(RedOctober),大家猜猜这双鞋子多少钱?1 万?100 万?1000 万?不不不!这都不够!这双鞋子以 1700 万美元的价格在网上成交,折合人民币大概就是一个多亿吧。
试问,各位谁有这个气魄,花一个多亿买双鞋?如果老天给你一次机会,让你在一个多亿人民币和一双鞋面前做选择,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会选择人民币。
唐代大诗人孟浩然有句名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我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大坑。
有人总结说,我们这四代人的命运和追求,大概就是 70 后炒股、80 后炒房、90 后炒币、00 后炒鞋。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把自己的人生炒「煳」了。
炒鞋这个事情早已有之,比如说你在耐克官方旗舰店上班,或者你去逛这些运动品牌的官方店,自己花钱买一个新的**款,过几天转手卖给发烧友,从中赚个三百五百的。这种情况很正常,有人说这叫以贩养藏。
但在以前,这种事成不了体系,也上不了规模,就是一个小众圈子里玩的东西。
现在不一样了,炒鞋已经变得像之前炒房那样狂热,许多年轻人投身其中,乐在其中,声称「炒鞋一时爽,一直炒鞋一直爽」。
说真的,各位,我百思不得其解。你说人上当受骗,被一些骗什么局迷惑是难免的,交点儿智商税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为什么会有人相信炒鞋这种事情?
最近,不断有这样的新闻爆出:「20 岁的大学生,靠炒鞋月入 4 万,赚足了学费、生活费,实现经济**。」
「小明的**给了他 100 万元,让他首付买房。他竟然把所有钱全都拿来炒鞋了,把老**气得原地**,吐了三口鲜血,要断绝父子关系。然而一年过去,当初用 100 万买回来的鞋,转手卖出去,已变成 500 万,小明直接全款买房……老爷子又把那三口鲜血给收了回来,说:『小明,我们爷俩和好如初吧!』」
最后有人总结出一句话:男孩一面墙,堪比一套房。
看到这样的新闻,大家都激动得热血澎湃,好像发现了发财的***。
不过我建议,你如果看到这样的新闻,首先要做的是警惕。因为如果某些人真的找到了发财的机会,那他们是不会在媒体上大喊大叫的,都是闷声发大财。
如果有人把发财的机会在媒体上大肆宣扬,往往意味着,这个机会已经到了尾声,那些人想让更多的**进来接盘。
更让人想象不到的是,2019 年 3 月,一款标价 1399 元的「AJ6 樱花粉」球鞋采用了线上摇号的发售形式,竟然有 30 万人参与了摇号。
我的天,买鞋需要摇号,这个事情真的惊到我了。请原谅我头发短,见识也短。
有人说,买鞋堪比买房、打新股、申领北上广深车牌号,充满神圣的仪式感。
炒鞋已经从线下抢购蔓延至线上规模化交易,不少 APP 推出了行情图、买卖实时报价等**。还有平台根据 24 小时交易额编制了炒鞋三大指数:AJ 指数、耐克指数和阿迪达斯指数。
在这场疯狂的炒鞋盛宴中,全球首家可炒鞋的交易所——55 交易所悄然上线,将区块链技术引入「潮流圈」,实现「币圈」与「潮流圈」的跨界融合,推出了「潮牌通证」。
这就相当于大**碰到二**,出现了一个三**。
这是全球首个实物资产通证。用户购买了潮牌通证,就算是购买了潮牌的一部分,可以通过交易通证获利,也可选择兑换实物。「潮流圈」开始了所谓资产证券化,「云炒鞋」诞生了。
针对这种行为我做了一首打油诗:「双方不见鞋,但闻钱币响,光脚走夜路,拍死沙滩上。」太阳底下无新事,炒鞋就是一种崭新而典型的智商税。
我仿佛看到一场悲剧正在上演,无数年轻的「小韭菜」都伸直了脖子,喜滋滋地等待着「镰刀」的到来。他们还年轻,不知道「镰刀」的贪婪和粗暴,等他们被割完以后,就知道疼了。没办法,人类都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黑格尔说过:「存在即合理。」那我们来探讨一下,00 后为什么爱炒鞋?背后的商业逻辑是什么?
逻辑 1:有真实需求
随着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有个性、有态度的年轻人成为新的消费主体。有人说,现在的中国消费品市场,就是一帮 50 后、60 后的**带着一帮 70 后、80 后的骨干,迎合 90 后、00 后这些「后浪」。因为这些人买东西讲究态度、腔调、品质,他们喜欢那些潮牌、潮品,并且愿意在潮牌、潮品上投入大量金钱。很多高中生、大学生不惜省吃俭用几个月,也要给自己的大脚丫子穿一双潮鞋,赢得同伴的羡慕嫉妒恨。
逻辑 2:暴利**
***曾引用过这样一番话:「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 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 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 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有 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 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但***并没有说,如果有 1000%、2000% 的利润,世界会疯狂成什么样子。
如今看来,炒鞋的利润回报早就超越了「践踏一切人间法律」的标准,有的鞋子炒作的利润高达 1200%,你让年轻人如何 hold 住?
逻辑 3:饥饿营销
如果问鞋价飙升的「罪魁祸首」是谁,总是搞饥饿营销的品牌方绝对当仁不让。他们总是搞出一些神神道道的**款、联名款之类的,人为地制造稀缺。
逻辑 4:文化潮流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通过穿着来展现自己有态度和立场,有**精神,热爱那些融入了篮球、嘻哈、DJ、街舞、滑板等元素的潮牌,而球鞋可以说是他们潮流派头的点睛之笔。
逻辑 5:明星效应
除了篮球巨星,球鞋的火爆离不开众多明星的「推波助澜」。比如,金·卡戴珊的现任老公「侃爷」(KanyeWest)是**一代饶舌天王,本身是说唱明星,老婆金·卡戴珊的一举一动更是时刻曝光在镁光灯下。
「侃爷」此前因为公司经营不善负债累累,在参与耐克和阿迪达斯的设计后,卖鞋赚的钱比乔丹还多——仅在 2018 年,「侃爷」就通过炒鞋收入 10 亿多美元。
自从 2004 年乔丹的中国之行后,一种新模式被树立了起立,球星造势、明星代言、品牌联名,成为常规的营销套路,也越来越强烈地传达着一种**:越是联名款就越有个性,越是稀少的球鞋就越有价值。
国内明星也加入进来,精于时间管理的球鞋控罗志祥有超过 5000 双球鞋,这可能是出于多人运动的需要吧,据说几乎所有鞋迷渴求的 AJ、Yeezy 他都有;萧敬腾有各种各样的**版球鞋,不过他有一个原则,只收藏 100 双**球鞋,超过的就要送走或淘汰;还有林俊杰、周杰伦、陈奕迅、吴**等大量明星都在公开场合「秀」过球鞋。
特别是吴**。2019 年 8 月 19 日,微博上流出吴**穿着 AJ1 蜘蛛侠的照片,短短 1 个小时内,同款球鞋的价格涨了至少 5 倍。原本小众的球鞋文化在明星和网红的带动下,经过社交网络发酵,瞬间成为刷屏话题。
有投资者说:「8 月 19 日,记住这一天,球鞋起飞日。」从这时起,炒鞋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逻辑 6:媒体推波助澜
媒体的渲染和放大,让更多人加入到炒鞋的行列中来。到处是炒鞋暴富的**,却没有炒鞋破产的案例。这让许多年轻人失去了警惕心,不惜以信用卡、花呗等手段加杠杆来炒鞋。
大家先来想一下,那些专业的炒客和金融公司炒的是什么?是房子、原油、大豆……这些商品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它们是市场需求真实的大宗商品,市场价格与本身的价值大体上是平衡的。人们会炒作这些东西,是因为它们有真实的需求,真实的市场:无数「刚需族」在盼着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无数的工厂需要原油、大豆这样的原材料。所以,这些东西是不怕卖不出手的,而且其价格的涨跌幅度不会过分偏离它们本身的价值,哪怕是遇到大跌,其作为商品本身的价值也还在那里,还有翻身的机会。
想想之前说的郁金香,看起来似乎跟大豆、玉米一样,都是农作物,但荷兰人根本不是把它当作大宗商品看待的,他们炒的是稀有品种,是「**款」!你看,是不是和炒鞋很像。炒鞋者炒的是商场里随处可买的一般球鞋(大宗商品)吗?不是!他们炒的是「**款」,比如某些**款的球鞋全球只有 100 双,基础售价 900 美元,而普通量产款只卖 100 美元。那**款比量产款多出来的 800 美元溢价是哪里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