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己为例,长期炒股到底赚不赚钱?
从股市中赚钱难吗?以前挺难的,现在并不难!说这句活一定会有很多人喷我,既然不难,为什么721现象从未被打破。下面我就自己从亏损到盈利炒股过程与大家分享一下: 2005年入市,经历过两次大的牛熊行情,前十年可以说亏的惨不忍睹(幸运的是投入少),谁会相信在2006至2007跨年度牛市行情中我的账户是绿的。涨一分钱兴奋不已,亏一分钱坐立不安。几乎每天都有操作从不空仓,在专家的引导下追涨杀跌,买在高处卖在低处,每天晚上满脑子幻想着涨停。三年后的某一天在书店中无意翻到了一本关于炒股的理论书籍,从此感觉自己脑洞大开,随之每年都会看一些关于股市的书籍,并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所看的书籍上。说实活那几年账户增长并不明显,一次次打击一次次颠覆,逼迫我不得不静下来反思,突破人性弱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十年后我对股市有了新的认识。一、关注新闻热点,把握投资方向。一名投资者首先要了解国家今年投资要点或方向(年初国家就会出台相关文件),长线投资者可参照其定出相应的全年投资计划并补充自己的自选股什么票池,股什么票池中最好选择市值小质地优(行业龙头更好)股性活的股什么票;养成每天看新闻的习惯,了解当前实时热点,把握短期投资方向。二、学习炒股知识,辨明趋势形态。天才约等于1万个小时,也就是说在一个行业中不断总结学习提高,1万个小时后你一定会成为行家里手。买股先判势,趋势的判断需要技术知识的积累。要明白股什么票压力位、支撑位所在位置;当前所处位置是在上升(下跌)初期还是末期;为什么在某个位置要放量等等。日常除了从一些专业书籍中学习,也可每天坚持复盘推演,研究当天涨停个股或跌停个股形态,了解当前庄家操作手法。股什么票涨停是需要量和势的,不是任何位置都会涨停的。短期交易主要关注:预期、资金流向和仓位;长期交易需关注:入点,质地和题材。短期技术指标带有欺骗性,长期K线形态会留下机构操作的痕迹。三、学会控制仓位,禁止赌博心态。散户最大的禁忌就是不会空仓和频繁换股,一波完整行情几乎每只股什么票(问题股除外)都会有所表现,只是启动时间不一而已。大家回想一下大盘趋势向上时,只持有不操作是不是也盈利。也就是说趋势向上时可大仓位或满仓操作,趋势向下时应小仓位或空仓休息,每年只作能看懂的行情,日积月累收益也很可观。散户(尤其是新手)进入股市有赌博或一夜暴富心态,恨不得持有的股什么票天天涨停,上午卖出股什么票,不会超过下午又满仓了。涨、跌都满仓,一夜回到解放前,新老股什么民的区别是趋势向下时新股什么民继续满仓,老股什么民少量参与或空仓观望。学会控制仓位是一种修炼和能力。总之,寻找或练就一套适合自己的炒股方法,钱就会不请自来。在这里祝各位投资朋友账户天天看涨,股什么票长虹
对于绝大部分交易者来说,其实,交易是可以赚钱的,但是不能指望考交易可以发财。交易本身是盈亏同源,很多交易者的认知错误在于不想接受风险的同时还希望可以赚取暴利,这就在无形之中吧自己推进了大亏损的境地。所以,对于业余交易者来说,选择一种风险最小,收益最小的方式就足够了,可以选择定投,也可以选择打新,不要在赚钱的时候总觉得赚的太少。从收益率来说,股什么票市场没有暴利,巴菲特级别的的股神年化收益率也不过是三成左右,真正让他们赚钱的是雄厚的交易本金,如果你只有1万元,那就不要去羡慕别人用10万元的本金赚了1万元,你自己的最高目标应该是赚1000元。所以 ,股市可以参与,但是不要把这看成是一种发财地。
为什么股市中散户都是赚少亏多? 股市赚钱还是不亏钱好
很多时候,散户就是在做慈善,把自己兢兢业业通过本职工作赚的钱慷慨地送到收入和投资能力都比自己高出不少的专业机构投资者手中。
不少散户在投资时只考虑收益,不考虑风险;只考虑自己是否能赚钱,不考虑自己为赚钱需要付出多少成本或者承受多少风险。
因为自己的研究领域,我自 10 年前回国后,在很多不同的场合问过不同的散户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大家为什么投资?为什么投资股市?」人们的回答往往十分响亮并且一致:「当然是为了赚钱!」
但是当我问大家第二个问题:「大家在股市里赚钱了吗?」散户的声音往往就小了很多,同时往往伴以紧张和尴尬的笑声。
而当我问大家第三个问题:「大家的投资业绩跑赢大盘了吗?」回答的人数往往就变得微乎其微了。
基于我对投资者行为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这样的回答虽然并不让我吃惊,我相信在中国 1.5 亿左右的散户里,大量参与 A 股市场的散户往往既不知道自己的投资目标,也不知道自己的投资业绩,就这样没有目标和主见地参与 A 股市场这些天量的交易。
行为金融研究表明,全球各国股市里散户的投资业绩都是非常令人失望的。例如,加州大学、北京大学和台湾政治大学针对台湾股市投资者开展的大数据研究,
通过研究台湾股市 5 年完整的交易记录,发现看起来默默无闻的散户在这 5 年中损失的资金一点也不亚于机构投资者。
具体来说,台湾散户每年因投资交易造成的损失约占其总投资额的 3.8%。根据台湾股市规模、散户所占的资金比例和散户的投资业绩来计算,台湾散户在 5 年里损失的总金额约为 9400 亿新台币,约合 340 亿美元。这意味着,台湾散户每年的交易损失在 68 亿美元左右。
如果把台湾散户的损失放到台湾整体经济规模中,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散户每年承受的损失规模之大:该损失约占台湾地区每年 GDP 的 2.2%。
台湾散户每年的损失是由什么导致的呢?研究者发现,散户投资损失中的 27% 可以被归因于选择错误的股什么票和进行错误的交易,32% 来自券商对投资者收取的佣金,34% 则是政什么府征收的各种与交易相关的税收和费用,剩下 7% 是因为散户投资者不能够正确地选择投资时机。
除去政什么府税费和券商经纪业务佣金,散户交易损失里的 34% 是因交易的财富转移,即财富从投资损失方向投资获利方的转移造成的。
也就是说,股什么票交易把财富从散户的口袋里面转移到了那些和散户扮演对手方的企业、机构和国际投资者的手里。
从这个角度来说,散户的交易和投资实际上就是在做慈善事业。散户把自己兢兢业业通过本职工作赚的钱慷慨地送到了收入和投资能力都比自己高出不少的专业机构投资者手中。
做一个简单但未必完全科学的类推,根据中国 A 股市场的规模和波动率,大陆 A 股市场的散户损失的金额可能是台湾省散户损失的金额的 10 倍。
说到散户的投资业绩,其实很多散户对于自己的投资并没有很充分的了解。也许散户可以清楚地记得自己最近买的一只股什么票是赚钱还是亏钱了,但当被问到整个投资组合的表现如何时,很多投资者就不是很清楚了。
很多散户甚至无法想起自己所持有的投资组合中还有哪些股什么票,那些股什么票又是以什么价格购入的。
正是因为散户对于自己的业绩不甚了解,他们在进行投资的时候也会表现得比较激进,爱冒险,结果往往遭受更大的损失。
这个结论不仅适用于台湾地区,各国学者在全球各个市场、各种不同的资产类别里都有类似的研究发现。这些研究均表明,广大散户就平均投资收益而言是亏损的,或者至少说是跑输大盘的。
由于大多数散户没有明确的投资策略,因此在投资过程中,非但没能给自己创造财富,反而不知不觉地给自己的财富带来了巨大损失。
当然,衡量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可以有不同的维度和不同的标准。但是上述的散户表现,其实不只是局限在台湾地区这一个市场,而是在全球各个市场、各种不同的资产类别里面都有类似的现象。广大散户投资业绩主要的两个特征是:
第一,明显跑输大盘,在有些国家或者某些时期,甚至是持续亏损的;
第二,他们的很大一部分损失是通过税收和佣金交给了政什么府与交易所,还有一部分损失是把自己的财富通过交易,白白转移给了资本市场中水平更高的金融机构等其他投资者。
由于不了解自己的投资策略,散户在投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对自己的财富造成了损害,而且在损失发生后,还完全不自知地一直重复着同样的错误。
比较散户买入和卖出的股什么票的业绩。可以想象,如果投资者在卖出一只股什么票的同时买入另外一只股什么票,那么该投资者必定认为他卖出的这只股什么票今后的业绩会相对差一些,而他买入的这只股什么票今后的业绩会更好一些。
投资者之所以选择换仓,是由于投资者认为换仓可以给他带来更高的投资收益。
但是,根据我们对中美两国资本市场的数据的长期研究,真实的投资结果和散户的预期恰恰相反。在换仓之后的半年、一年以及两年的时间内,散户买入的股什么票的表现明显不如卖出的股什么票的表现。
也就是说,投资者本以为买进股什么票或换仓之后可以获利,但事与愿违,他们非但没有获利,反而遭受了损失,或者至少比不换仓的情况收益更低。
行为金融学相关的研究表明,在很多国家的资本市场里,仅有 5%~10% 的散户可以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有持续跑赢市场的优异表现,而绝大多数散户的长期投资业绩并未能跑赢大盘。
其中,一半左右的散户的业绩和市场表现没有明显区别,另外有 1/3 左右的散户的业绩则长期跑输大盘。
以上所讨论的都是散户在扣除交易成本(包括交易税费、佣金和交易冲击成本)前的投资总收益,散户在扣除了交易成本之后的净投资收益则更低。
很多投资者认为只要自己投资越积极,对自己的投资过程掌控得越充分,就越有可能获利。也就是说,很多散户认为交易的频率越高,他们所获得的收益也会越高;交易的频率越低,他们所获得的收益也会越低。
但令研究者惊讶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