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来看,在股市中确定性挣钱的方法大概有两种:第一,傻傻持有优质公司10年以上,忘记股价,市值打新。第二,在熊市中学会在别人恐慌的时候买进股什么票,卧倒不动,市值打新,等到*疯狂时候卖出股什么票,*空仓。
*>
股什么票不卖可以赚钱么?*>
1、股什么票只有交易才会有价差; 2、手中的股什么票不卖出可以赚钱,也许你刚买进的股什么票亏损了,但并不意味着将来就一定会亏钱。只要你不卖出,亏损就不会成为现实。 但是请注意:长期持有一只股什么票,必须考察其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如果未来盈利能力预期较好,就可以一直持有,反之,就不能长期持有应逢高卖出。
1、股什么票只有交易才会有价差; 2、手中的股什么票不卖出可以赚钱,也许你刚买进的股什么票亏损了,但并不意味着将来就一定会亏钱。只要你不卖出,亏损就不会成为现实。 但是请注意:长期持有一只股什么票,必须考察其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如果未来盈利能力预期较好,就可以一直持有,反之,就不能长期持有应逢高卖出。
*>
怎么样才能坚持住不卖出自己的股什么票? 持有股什么票不抛售怎么赚钱*>首先,我们要清楚长期持有究竟何时卖出?
长期持有的卖出时点,有以下 4 种情况:
(1)发现买错了,这不用说,要立即改正。
(2)公司基本面发生根本性变化。根本性变化是指公司的竞争地位被取代、商业模式被颠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已过时等,一时的增长放缓当具体研判。
(3)股价太疯狂。疯狂程度可结合市场整体牛熊进行具体研判。
(4)找到了「性价*」更好的投资标的。
以上 4 种情况下的卖出,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一定要坚决规避两种卖出情况:
一是被大跌「吓」得卖出。这种被吓的卖出往往是愚蠢的卖出。
二是「乐」得卖出。投资者认为赚了钱,*如赚了百分之几十,或者翻倍了,就乐得卖出。这种卖出,实际上是一种糊涂的卖出。
经过多年实践,我摸索总结出投资的「10 条军规」,将它们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就能帮助我们走上长期投资的成功道路。
个人投资者最好不要用宏观经济去指导自己的投资,当然更不要根据经济学家的话去投资,否则,你可能会错得离谱。
因为经济学家都研究不透的事情,个人投资者能够研究明白吗?
我入市之初,听信了一些投资人士的建议,天天关心宏观经济数据,对央视的新闻联播更是一天也不敢错过,好像一天不研究宏观经济,一天不关心 GDP、广义货币(M2),心中就没谱儿似的。结果如何呢?说起宏观经济,我似乎知道了许多数据与观点,对于经济界一些人士的分析也说得头头是道,实际上,仍然稀里糊涂,甚至连一知半解都算不上。
所以,若想自己在股市的投资简单、轻松,办法之一是不研究宏观经济。至于一些专家和学者关于宏观经济及股市走向的论述、研究成果,我们看一下标题就可以「过」。坚持这种办法,许多研究宏观经济、股市走向的文章就可以不读了,因为这些文章量太大,如果阅读,会占去我们大量的宝贵时间。
此外,别看经济方面、股市研究方面的专家说得头头是道,但他们内心也可能未必对自己的研究结论有十足的把握,更不要说指导自己投资了。以前有报道,说上海一名经济学教授投资股市,结果大亏。如果*如经济学家所想的,那么股市的钱还不都让他们赚去了?我们还赚什么呢?幸亏股市并不是如此!
当然,说不研究宏观经济,并不是说不关心宏观经济。了解国家大的方针政策。*未来经济结构调整,未来产业、行业的发展走向等,对于开阔我们的投资视野,确定自己的投资方向和选择标的,还是大有裨益的,只是别糊涂地机械地用经济数据、经济研究结论指导自己的投资。
「看大盘,炒个股」是我入市时间不长就接受的股市「教育」,并且相当长的时间内还笃信不疑。然而我在投资转型之后才突然明白,这实在是错误的理念,应该早早地抛弃!
自 2007 年大牛市以后,* A 股市场总体进入 7 年漫漫熊市,2014、2015 年进入疯狂的创业板牛市,2015 年股灾之后,非牛非熊地上涨至上证指数 3 500 多点,2018 年又下降至 2 440 点,一度陷入深度熊市之中。然而,实际上很多优秀企业的股什么票*上涨早已超越了当年的 6 124 点,创出了历史新高。如果以此为指引,我们不进行投资,那岂不是大大的损失?
投资是什么?是买入一家企业的股权,*分享它的成长。而企业的成长,与股市大盘有什么关系吗?换句话说,大盘的涨跌与董明珠经营格力电器、与秦玉峰经营东阿阿胶、与马兴田夫妇经营康美药业、与郭广昌经营复星集团有关系吗?显然没有。
所以,正确的态度是抛弃大盘,研究个股,研究企业。见优秀企业便宜了便买入,这才是正道!
当然,不要研究大盘,不是说研究大盘就一点儿也没用。*如,大盘指数对于「测量」*股市总体的「温度」还是管用的。当大盘整体进入疯狂期,作为投资者就当警惕,如果已确认全面泡沫化,就要按照自己的卖出策略行事。
除此之外,大盘的涨跌*的没有多大用处。
股市投资不能盲目听信媒体,特别是在今天「人人自媒体」的网络时代。
什么是新闻?我在上大学时,老师说过一句话,我至今记得:「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一些媒体为了博人眼球,追求的就是一种轰动效应,特别是负面的轰动效应(正面的反倒缺少吸引力),其中难免有夸大成分,或者仅攻一点,不及其余(即「标题*」),更不要说那些无良媒体炮制出的「新闻」了。
所以,所投的企业一旦有*,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冷静分析,不可因为一时的利空,对股价造成打压,而被「吓」得不分青红皂白地抛出。
我持有的组合中,多年来一些企业时不时地就出现*。如云南白药的被请喝茶事件、同仁堂的有*事件、贵州*的塑化剂事件、东阿阿胶的水煮驴皮事件,甚至如格力电器这样有良心的企业在很长时间内都有负面的新闻,而且还有网络大 V 是黑格力的专业户。时过境迁,这些事件早已被人们忘到脑后,有的股价还创出了历史新高。想想看,如果当时听信这些报道,抛掉优秀企业的股什么票是多么愚蠢!
当然,不听信媒体,并不是说对其报道不阅读、不研究,实际上许多上市公司的*来源于一些媒体的报道,但是我们对*要有一个由表及里、去伪存*、去粗取精的理性分析过程。不仅如此,我们有时还可以反面利用这些媒体的*,*如在一家优秀企业出现「黑天鹅」事件而被媒体大加渲染之时,事件如果不是「致命」的,多是投资的绝佳良机。
(1)对股市投资要专注。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能一辈子专注干好一件事就是了不起的。巴菲特与*尔·盖茨在谈到自己的成功秘诀时,也均不约而同地说到这一点,即保持「专注」。
读巴菲特传记以及有关他的报道,我们知道,他没多少业余爱好,最大的快乐是每天跳着踢踏舞去上班,沉迷于自己的投资世界。
*尔·盖茨从七年级开始,到大二退学创办微软,这期间的大部分时光都用在了计算机编程上,据说当时世界上有*尔·盖茨这样经历的人不超过 50 个。所以,当计算机进入家庭的黎明时刻到来时,最早拥抱阳光的自然非*尔·盖茨莫属。
据专家研究,大学里小提琴、钢琴专业的学生,从 5 岁开始学琴到 20 岁,那些具有成为世界级*奏家潜质的人都至少练习了 10 000 小时(1 万小时定律),那些被认为*较优秀的学生也累计练习了 8 000 小时,那些被认为将来只能成为一名辅导老师的学生只练习了 4 000 小时。
可见,一个人的成功,并不仅仅来自天赋。伟大的成就其实来源于每天并不起眼的专注与坚持。股市投资中「1 万小时定律」是否发挥作用,我们还未见到确凿的研究,但那些三心二意、不付出而想获得长期回报的人,是断不能成功的。个人投资者哪怕是业余投资者,既然入了这一行,就要将投资当作一件严肃的事情,甚至当成自己终生热爱的事业来做(如每天晚上坚持两个小时的学习研究),更何况它还关系着个人家庭金融资产是否保值、增值,家庭将来能否财务健康、财务自由,如何传承下一代的大事。所以,股市投资一定要专注,专注,再专注!
(2)对研究的范围要专注。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能力圈。我们看到,有些成功的投资人士,穷其一生只专注于某个领域,依*不多的优秀企业就足以实现其财富梦想。有的虽然是*根出身,甚至没有经过大学某个专业的*学习,然而由于长期专注于某个行业的研究,由门外汉成了行业的专家,这样的成功案例举不胜举。
我本人从 2008 年 7 月转型为价值投资者以来,主要专注于消费、大健康领域的投资,虽然对*不少领域也进行了学习研究,但是投资时间越长,投资标的却越聚焦(知识上做加法、标的上做减法)。时至今天,我仍然相信,将来伴随*的强势崛起,在消费和大健康领域具有「*味道」「*特色」「*创造」「*智造」的一些优秀企业必将给它们的长期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当然,我们对*领域的投资也要涉猎,不排斥进行投资,但总体上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
(3)对选中的标的要专注。
股市上*很多,时间一久,投资者难免会对长期持有的标的产生「审美疲劳」,特别是在股价长期疲软的情况下更容易产生厌烦心理,而人又常见异思迁,所以,「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悦目三两枝」,我们有时更需要这种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