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旅游2.0模式:自助移民+房产投资(二)
【接上篇自助移民,本篇房产投资】
?匈牙利房产这几年炒得很火,近几年在匈牙利买房的外国人,属华人最多,其次是周边的德国人、 奥地利人,以及俄罗斯人。近两年成交给华人的房产里,非长期居住在匈的华人购买房产数迅速增长,多为投资回报,不为真正移居。去年有数据统计,匈牙利是欧盟国中年度房价涨幅最大的地区,有个别周边二线城市房价涨幅正在超过首都布达佩斯达到年60%。不举干巴巴的宏观指标,拿身边实例看一下。
?L君,北京中关村码农,年薪税前80W,老婆在家全职照顾刚上小学的孩子。2018年北京出了新政策非京户籍孩子只能报考职高,不能在京上高中。L君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把孩子转国际学校,要么换其他城市生活。
?2017年L君曾被早已移民的表哥拉拢于布达佩斯看房后,购得布达佩斯13区38平公寓(实用面积、永久产权),约50W人民币,出租约3500元人民币/月,时点计算12年租金可回收购房款,且获得未来房价增长。(L君在北京的72建面房子市价468W,可租6000每月,时点计算需65年租金回收购房款)。
?次年2018夏天,L君于布达佩斯的50万公寓已涨到约80万,因新政策的出台孩子将来不能在北京上高中,当即决定移民匈牙利投奔表哥。于高点出售了北京的房产约450W,置换购置了布达佩斯16区75平期房约100W(准备移民后自住)、5区瓦茨大街30平老房约120W(改造Airbnb)、6区35平老房约90万(改造Airbnb)。
?截至2019年9月,我见到L君时,他尚在北京工作,租房住,在等布达佩斯的期房交房。目前L君的房租月收入:长租房3500+两套airbnb共16000~18000,合计2W多;北京租房支出:1W。净流入1W,相当于不上班的老婆有了工作。且从2018年底购置布达佩斯房产至2019年9月,又增值30%。L君说,他的airbnb是表哥在代管,没技巧,只能11年左右回收购房款,想找当地专业托管机构代运营,听说可以做到6~8年回收。
?其他信息:
①当地华人中介会协助看房、购房、签合同、换汇、托管、报税甚至移民一系列工作;
②中介托管费:airbnb短租代运营收取20%的租金,普通按月长租收取1个月房租。如需日常维护维修,再按月收约480元人民币(2万福林);
③外国人购房需办理外国人购房许可,耗时约3个月,即至少登陆两次完成产权变更。#匈牙利 #布达佩斯
分享一个轻松月入过万的项目,有没有人可以找到漏洞? airbnb月入万元项目
现在谁是顶级明星?那肯定非冰墩墩莫属了。
更奇葩的是,由于冰墩墩如此受欢迎,以至于许多人现在都买不到,导致工厂加班加点。更离谱的是,现在要买漂亮的冰墩墩,从别人那买。价格高达500元。不愧是顶流。只要它受到大家关注,就会有巨大的潜在商机。
也许正是因为买不到,所以更喜欢它。事实上,我们从营销人员的角度思考。如果我们想要蹭冰墩墩的流量卖产品,我们不一定要销售实物。我们可以努力开发虚拟产品。
例如,冰墩墩手机壁纸
这壁纸是从哪里来的?互联网上总会有渠道。我们需要的是耐心。如果你能收集和整理几十张冰墩墩的手机壁纸,我们可以打包,卖几十元。毕竟在顶流光环加持下,只要沾边,一些人就会愿意购买它。我们也可以收集一些奥运吉祥物壁纸,打包,价格也可以定高点。
互联网创业没有不可能的,只是你敢不敢卖!
以上不是关键。最重要的是从外表中汲取精华。这就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热点总是隐藏着商机,因为我们也有一个通用的创业公式:热点+领域=热销
怎么理解?
例如,除了冰墩墩热,还有个美男比较火,他就是羽生结弦。。
目前,微博上的三大热门话题完全围绕着他。你可以看到,网民们都在关注他,讨论他。
既然有热点,我们如何应用这个公式呢?
很简单,比如你卖杯子,在销售杯子时,你可以在杯子上打印羽生结弦图片,这会让人觉得这是羽生结弦杯,或者像他说的那样,将羽生结弦杯的相关元素结合起来,或者,最直接的,直接在杯子上打印微博主题列表中的第一句话“为什么每个人都喜欢羽生结弦”。
试想一下,是不是也是个很好的蹭热点的方式呢?只要灵活使用这个公式,就适合蹭热点。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吧,主要是分享一个思路,希望对大家有点帮助。
相关推荐:
- 租车
为什么滴滴打车都烧了几十亿却忍着不赚钱 背后的商业逻辑是什么? 租车做滴滴快车赚钱不
滴滴想要坐到出行领域的第一把交椅 之所以烧了几十亿都忍着不赚钱 其实都在和竞争对手抢夺客源和司机资源。
等到最后一方占据了领跑甚至压倒性的优势 那么市场垄断巨头的宝座就会为其空出 回本或盈利 简直易如反掌。
这是其背后的商业逻辑。
根据统计 2014 年初中国尚有 40 余家打车软件 但毫无疑问 能够对决的只有老大滴滴和老二快的。
早在 2013 年 9 月份 快的打车正式「北伐」 投入两千万的推广资源强攻北京市场 进入滴滴的根本之地 双方其实就已经开始决战。此后 滴滴筹谋 C 轮融资 快的拿下大黄蜂 而且谈了一次合并却没有谈拢 基本可以算是「清场」 此时唯有滴滴快的两家 像两列高速运动的火车即将对撞。
业内公认 从 2014 年 1 月开始的滴滴快的大战 既是两家企业的生死之战 又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代理人战争」。
关于谁开的第一枪 向来有所争论。有认为是快的和阿里组合先出的手 理由是 2013 年 12 月 支付宝钱包开始全面支持支付打车款 首批在北京 5000 辆出租车进行推广。同时 支付宝还宣布与快的打车深度合作 乘客可以直接用快的内置的支付宝或扫描二维码支付打车费。在 2013 年 12 月期间 北京市民使用支付宝打车就有机会获得单笔最高 200 元的免单额度或是 5 元现金返还。
但徐传陞有不同的看法 他认为:「在快的身上 阿里在第一年的时候发挥的作用不是很明显。阿里本身当时没有所谓的高频次的用户端口 而且在支付领域已经领先 竞争需求没有那么迫切。」
事实上 2013 年底之前 快的的情况的确比滴滴要危险很多 因为当时滴滴已经开始了 c 轮融资的最后准备 只待 2014 年初公布。在 2014 年 1 月 滴滴完成 C 轮 1 亿美金融资 中信产业基金、腾讯以及其他机构分别投资 6000 万美元、3000 万美元、1000 万美元。
而此刻快的还拿的是 A 轮 这时候如果资本市场对快的失去信心 则快的的融资道路很可能遇到巨大的困难 结果只有死掉。快的的 B 轮其实到了 2014 年第二季度才搞定 而且一直没有高调宣布 金额大概也是 1 亿美金 阿里再次跟投、一嗨租车也跟进。事实上 后来人们正是在一嗨租车的 IPO 材料中找到了这次低调融资的详细信息。
徐传陞认为:「打车补贴这场仗是滴滴和腾讯挑起来的 本质上是要挑战支付。对于腾讯来说 要鼓励用户积极使用这个应用 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补贴。补贴促进了滴滴的爆发式增长 很短时间内 阿里就意识到了滴滴已经成为核心移动应用 之后就开始有了更多的配合 也给予了很多资源的辅助 包括支付宝的帮助。」
他总结说 腾讯微信跟滴滴的捆绑 最终激发了阿里的斗志和积极性。
王刚则强调这场对决有一定偶然性 他说:「和快的的合并谈判 一定程度上修复了我们和阿里的关系。但谈判搁置后 随后就和它开始补贴大战 则有一定的偶然性。」
在 2014 年年初接入微信支付后 程维想做一次促销推广 他最初找腾讯要几百万的预算 腾讯回复说:你们的预算太少。最终给了滴滴几千万。结果补贴让滴滴的成交量暴涨 一个礼拜里补贴已经过亿。
一般认为 这是滴滴快的「支付之战」的正式开场。但双方均未想到 这场补贴之战所消耗的资金和残酷的程度。
一周补贴一亿 滴滴数据的暴涨给了快的不小的压力。不过 滴滴当时认为这只是一场为期一周的强攻 但没有想到的是 在滴滴即将停止补贴的前一天 快的和支付宝开始加入战局 开始对乘客和司机进行补贴。同时 因为滴滴的补贴取消 形势迅速逆转 滴滴的交易数据开始大幅下滑。
略插一句 Uber 在 2014 年 2 月 13 日宣布正式进军中国市场 正式成为最大变量之一。
在快的开始跟进补贴 而滴滴暂时停止补贴后的一天 程维在董事会上告诉董事们:「两周以后 快的的数据可能开始超越我们。」
王刚回忆:「这是我们第一次听到滴滴将被对方超越。此时我在国外休假 听到这消息 所有的董事都惊呆了。」
的确 快的以前大概是滴滴的一半 谁也没有想到补贴竟然能够在一周之内逆转 50% 对 25% 的格局。
滴滴此刻 再次面临一个重大的抉择:是否马上跟进补贴。事实上 并非所有投资人都乐见这种情况 「没有人希望看到我刚投资你 很快钱就被烧光的局面」。
这时候 滴滴内部的决策发生了重大分歧。当时 程维正在开发「红包」产品 他的想法是在一个月之后再进行新型的红包补贴。
而在董事会(电话会议)上 王刚和朱啸虎共同提出:「如果等一个月后再反击 市场份额可能变成 7:3 主动权将拱手让予对方 滴滴有可能在市场上消失。
这个反向推演 源自当时滴滴对自家发起补贴的推演 具体的推演过程是 滴滴发起发起第一波亿元补贴时 如果快的不是六天而是一个月后才反应过来 市场数据对比将是 7:3 甚至 8:2。
王刚和程维第一次发生重大战略分歧。但这时候 化解僵局的恰好是财大气粗的腾讯。腾讯不仅第一次爽快地为亿元补贴买单 而且还提出 如果滴滴继续跟进 腾讯将一直分担补贴的 50% 后来 据推算腾讯的补贴在 10 亿人民币以上。
徐传陞回忆说:「开始 滴滴的补贴比我们多 我们跟上了 后来滴滴还加码了 我们 10 块他 11 块。最后搞到每几个小时都调整补贴的节奏 每天花钱的量挺吓人的 听说 2014 年春节那段时间很多大婶出门买菜打车都不用钱了。我们投资的钱 本以为可以用一年 结果四个月不到就花掉了」。
王刚则回忆说 当补贴提高到十二元时 马化腾以多年运营游戏的经验 出了另一个主意:每单补贴随机 十块到二十块不等。这样对方就完全无法跟进了。程维采纳了这个方案。之后价格战越打越凶 根本停不下来。直到 2014 年 2 月底 马云在「来往」写了文章 说打车软件让家人打不到车。滴滴立即把握时机做出了积极的回应 使得补贴大战暂时告一段落。
其实 只是停了一小会儿。
新京报记载——具体的补贴形式则是这样的:2014 年元旦 快的打车宣布 北京首次使用快的打车的新用户将获得 30 元的话费返还。活动持续一个月 预计总投入超过 1 亿元。而滴滴在 1 月 10 日开始补贴推广活动:用滴滴打车并微信支付的乘客 每一笔车费减免 10 元 且额外补贴 10 元给司机; 此后 快的打车的宣布对司机的红包从 10 元增至 15 元 仅仅是这笔增加的红包费用 就将让快的、支付宝阵营的总支出上涨 5 个亿。此外 快的每天设置 10001 个随机免单 比滴滴多出 1 个。
楼军说过一句话 快的存在的时间虽然只有三年多 但它贡献了非常多至今仍是出行行业核心产品的想法 吕传伟也展示了能吃苦敢拼搏的一流创业者素质。
快的不怂 就是吕传伟意志力的体现。
滴滴官史则记载 补贴战一直达到当年 5 月 才算停止攀升态势 因为实在是太花钱了 1-5 月双方最保守的少钱总额是 20 多个亿。
在补贴战期间 双方均承受了极大压力。滴滴的技术团队为了解决宕机问题 曾经 5 天 5 夜不下楼 有人的隐形眼镜半融化沾到了眼球上 只好去医院处置 有人出现了地震的幻觉 一惊一乍的跑出大楼 反而让办公室的气氛轻松了一点……这不是小说 都是官方史料的记载。
程维对当年元月里发生的一件事记忆极为深刻 那天 大概是出租车司机交份子钱的日子 因此滴滴出现了大量的提现。戏剧性的是 此前为了避免引动支付造成的账期问题 滴滴曾经搞了一个中间账户 里面预存了一些钱。滴滴从来没有想过这笔钱会被迅速提完 而这时候一个无名但被称为「非常实在」的滴滴产品经理进行了一次意想不到的神助攻——他直接在客户端上提示「滴滴余额不足」。
于是 一次雪崩式的事件发生了 程维形容为「那一刻真正感到了死亡的威胁」 。其实 当时滴滴只不过有 1000 万左右的人民币现金缺口 但由于大额的融资都是美金 转到中国再换成人民币周期很长 滴滴确实拿不出来现金来了。
当晚 程维打了二十多个电话 一点点的凑钱 真的凑足了 1000 万 「余额不足」消失了。
从那天以后 程维一直有一个言论 他说:「滴滴死掉是大概率的 活下来才是小概率的 因此当知敬畏。」
王刚则说:我要强调的是 滴滴有一个强大的 CEO 程维 同时有一个非常团结的董事会 滴滴的很多重要决策都是集体作出的。程维不但把他的几个 VP 激发得不错 董事会成员的热情他也调动得也很好。
客观来看 滴滴和快的的这场大战 的确对中国移动支付的格局有着巨大的影响。此前 微信支付在移动支付市场上基本没有存在感 而支付宝强大而且高高在上。客观说 支付宝早期的动力的确不足 因为小额支付在支付宝看来不是核心业务。
而对于微信来说 2013 年初 微信用户已经突破 3 亿 是前所未有的国民应用了 而且还长势凶猛。同样是 2013 年初 在腾讯公司年会上 公司总裁刘炽平跟全公司员说了一句话「2013 年是微信的商业化元年」 这一年 微信发布了微信支付。
事实上 对于下微信这盘大旗的腾讯来说 如果通过安卓市场等常规渠道 获取一个微信支付的用户的成本在 2 元上下 获取 1 亿用户需要投入 2 亿 但这种方式获得的 1 亿用户 最后的留存率不到 1000 万 也就是说真实成本要高于 20 元。而通过打车软件则不同 只要用户使用了就基本会留下来 这样计算下来 补贴十几元获取一个微信支付用户 而且留存度超高 对腾讯来说极为划算 补贴个十来亿 对于腾讯真是小钱。
为什么支付体系更为成熟 整体能力远远超出微信支付的支付宝没有撑赢快的在对攻中灭掉微信支付呢 一个公开的说法是因为具体到打车支付中 场景十分简单 没有任何壁垒 支付宝的能力被腾讯拉到了一个平等的水平上 PK。
但是也有深度参与当时事件的快的内部人士 对沸腾新十年说了一段这样的话:「看上去腾讯和阿里在打车大战中是平分秋色 其实快的是有苦说不出。因为腾讯的风格是给钱也给支持 还特别主动 马化腾经常拉着刘炽平一起给滴滴打电话 加油打气;换过来说阿里对快的 可以说是客客气气冷冷淡淡 该给钱给钱 多的一份力也不愿意出 他们认为这是纯粹的财务投资。我们看不到支付宝的产品经理来主动和快的研究产品形态如何进化 我们只感到找阿里要资源时的冷淡、官僚和乏力。最后 快的不是输在自己的能力上 是弱在支付宝的态度上。」
这是真的么?孤证 只能存而不论 但这的确是快的最高管理层一员说过的原话。
5 月底刚刚休战 滴滴迎来了另一件历史事件 柳青入局。
- 滴滴
跑城际顺风车挣钱吗?跑城际顺风车可以赚钱的 跑顺风车 不能固定在几个地方 你可以在平台上看看最高费用的单子是到哪里的 如果觉得可以的话 再拉几个乘客一起出发。到达目的地后 在寻找高费用的单子 两头跑的话 一天下来至少也有五六百的收入 当然除去车损等油费过路费的话 也能赚四百来块钱。
二三线城市一月七八千块钱 还是可以挣钱的 除去油费车损开销!综合老司机们的说法 想要赚钱多 一是要选对平台 二是一定要跑城际顺风车 路程越远越赚钱 三是一定要拉满 多劳多得。一要遵守交规 特别是大城市 一个罚单可能就一天白干 甚至还不够。二要了解城市的相关规定 像网上有传大城市司机在机场 高铁站被抓 这个罚款1-3万。
跑城际顺风车挣钱吗?跑城际顺风车可以赚钱的 跑顺风车 不能固定在几个地方 你可以在平台上看看最高费用的单子是到哪里的 如果觉得可以的话 再拉几个乘客一起出发。到达目的地后 在寻找高费用的单子 两头跑的话 一天下来至少也有五六百的收入 当然除去车损等油费过路费的话 也能赚四百来块钱。
二三线城市一月七八千块钱 还是可以挣钱的 除去油费车损开销!综合老司机们的说法 想要赚钱多 一是要选对平台 二是一定要跑城际顺风车 路程越远越赚钱 三是一定要拉满 多劳多得。一要遵守交规 特别是大城市 一个罚单可能就一天白干 甚至还不够。二要了解城市的相关规定 像网上有传大城市司机在机场 高铁站被抓 这个罚款1-3万。
跑城际滴滴赚钱吗?跑城际滴滴肯定赚钱啊!但要看距离远近。就是太辛苦了
赚钱 但是前提是我们一定要能吃苦 不能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 因为跑滴滴是靠我们一个单子一个单子慢慢跑 然后积累 要比别的行业辛苦 付出的也比较大 尤其是时间上 每天必须要工作十个小时以上 而且还不能有什么交通事故 也不能被客户投诉 这样会影响到你的服务分!只要肯努力、肯付出 还是可以赚到钱的
为什么滴滴打车都烧了几十亿却忍着不赚钱 背后的商业逻辑是什么? 滴滴城际顺风车赚钱不
滴滴想要坐到出行领域的第一把交椅 之所以烧了几十亿都忍着不赚钱 其实都在和竞争对手抢夺客源和司机资源。
等到最后一方占据了领跑甚至压倒性的优势 那么市场垄断巨头的宝座就会为其空出 回本或盈利 简直易如反掌。
这是其背后的商业逻辑。
根据统计 2014 年初中国尚有 40 余家打车软件 但毫无疑问 能够对决的只有老大滴滴和老二快的。
早在 2013 年 9 月份 快的打车正式「北伐」 投入两千万的推广资源强攻北京市场 进入滴滴的根本之地 双方其实就已经开始决战。此后 滴滴筹谋 C 轮融资 快的拿下大黄蜂 而且谈了一次合并却没有谈拢 基本可以算是「清场」 此时唯有滴滴快的两家 像两列高速运动的火车即将对撞。
业内公认 从 2014 年 1 月开始的滴滴快的大战 既是两家企业的生死之战 又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代理人战争」。
关于谁开的第一枪 向来有所争论。有认为是快的和阿里组合先出的手 理由是 2013 年 12 月 支付宝钱包开始全面支持支付打车款 首批在北京 5000 辆出租车进行推广。同时 支付宝还宣布与快的打车深度合作 乘客可以直接用快的内置的支付宝或扫描二维码支付打车费。在 2013 年 12 月期间 北京市民使用支付宝打车就有机会获得单笔最高 200 元的免单额度或是 5 元现金返还。
但徐传陞有不同的看法 他认为:「在快的身上 阿里在第一年的时候发挥的作用不是很明显。阿里本身当时没有所谓的高频次的用户端口 而且在支付领域已经领先 竞争需求没有那么迫切。」
事实上 2013 年底之前 快的的情况的确比滴滴要危险很多 因为当时滴滴已经开始了 c 轮融资的最后准备 只待 2014 年初公布。在 2014 年 1 月 滴滴完成 C 轮 1 亿美金融资 中信产业基金、腾讯以及其他机构分别投资 6000 万美元、3000 万美元、1000 万美元。
而此刻快的还拿的是 A 轮 这时候如果资本市场对快的失去信心 则快的的融资道路很可能遇到巨大的困难 结果只有死掉。快的的 B 轮其实到了 2014 年第二季度才搞定 而且一直没有高调宣布 金额大概也是 1 亿美金 阿里再次跟投、一嗨租车也跟进。事实上 后来人们正是在一嗨租车的 IPO 材料中找到了这次低调融资的详细信息。
徐传陞认为:「打车补贴这场仗是滴滴和腾讯挑起来的 本质上是要挑战支付。对于腾讯来说 要鼓励用户积极使用这个应用 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补贴。补贴促进了滴滴的爆发式增长 很短时间内 阿里就意识到了滴滴已经成为核心移动应用 之后就开始有了更多的配合 也给予了很多资源的辅助 包括支付宝的帮助。」
他总结说 腾讯微信跟滴滴的捆绑 最终激发了阿里的斗志和积极性。
王刚则强调这场对决有一定偶然性 他说:「和快的的合并谈判 一定程度上修复了我们和阿里的关系。但谈判搁置后 随后就和它开始补贴大战 则有一定的偶然性。」
在 2014 年年初接入微信支付后 程维想做一次促销推广 他最初找腾讯要几百万的预算 腾讯回复说:你们的预算太少。最终给了滴滴几千万。结果补贴让滴滴的成交量暴涨 一个礼拜里补贴已经过亿。
一般认为 这是滴滴快的「支付之战」的正式开场。但双方均未想到 这场补贴之战所消耗的资金和残酷的程度。
一周补贴一亿 滴滴数据的暴涨给了快的不小的压力。不过 滴滴当时认为这只是一场为期一周的强攻 但没有想到的是 在滴滴即将停止补贴的前一天 快的和支付宝开始加入战局 开始对乘客和司机进行补贴。同时 因为滴滴的补贴取消 形势迅速逆转 滴滴的交易数据开始大幅下滑。
略插一句 Uber 在 2014 年 2 月 13 日宣布正式进军中国市场 正式成为最大变量之一。
在快的开始跟进补贴 而滴滴暂时停止补贴后的一天 程维在董事会上告诉董事们:「两周以后 快的的数据可能开始超越我们。」
王刚回忆:「这是我们第一次听到滴滴将被对方超越。此时我在国外休假 听到这消息 所有的董事都惊呆了。」
的确 快的以前大概是滴滴的一半 谁也没有想到补贴竟然能够在一周之内逆转 50% 对 25% 的格局。
滴滴此刻 再次面临一个重大的抉择:是否马上跟进补贴。事实上 并非所有投资人都乐见这种情况 「没有人希望看到我刚投资你 很快钱就被烧光的局面」。
这时候 滴滴内部的决策发生了重大分歧。当时 程维正在开发「红包」产品 他的想法是在一个月之后再进行新型的红包补贴。
而在董事会(电话会议)上 王刚和朱啸虎共同提出:「如果等一个月后再反击 市场份额可能变成 7:3 主动权将拱手让予对方 滴滴有可能在市场上消失。
这个反向推演 源自当时滴滴对自家发起补贴的推演 具体的推演过程是 滴滴发起发起第一波亿元补贴时 如果快的不是六天而是一个月后才反应过来 市场数据对比将是 7:3 甚至 8:2。
王刚和程维第一次发生重大战略分歧。但这时候 化解僵局的恰好是财大气粗的腾讯。腾讯不仅第一次爽快地为亿元补贴买单 而且还提出 如果滴滴继续跟进 腾讯将一直分担补贴的 50% 后来 据推算腾讯的补贴在 10 亿人民币以上。
徐传陞回忆说:「开始 滴滴的补贴比我们多 我们跟上了 后来滴滴还加码了 我们 10 块他 11 块。最后搞到每几个小时都调整补贴的节奏 每天花钱的量挺吓人的 听说 2014 年春节那段时间很多大婶出门买菜打车都不用钱了。我们投资的钱 本以为可以用一年 结果四个月不到就花掉了」。
王刚则回忆说 当补贴提高到十二元时 马化腾以多年运营游戏的经验 出了另一个主意:每单补贴随机 十块到二十块不等。这样对方就完全无法跟进了。程维采纳了这个方案。之后价格战越打越凶 根本停不下来。直到 2014 年 2 月底 马云在「来往」写了文章 说打车软件让家人打不到车。滴滴立即把握时机做出了积极的回应 使得补贴大战暂时告一段落。
其实 只是停了一小会儿。
新京报记载——具体的补贴形式则是这样的:2014 年元旦 快的打车宣布 北京首次使用快的打车的新用户将获得 30 元的话费返还。活动持续一个月 预计总投入超过 1 亿元。而滴滴在 1 月 10 日开始补贴推广活动:用滴滴打车并微信支付的乘客 每一笔车费减免 10 元 且额外补贴 10 元给司机; 此后 快的打车的宣布对司机的红包从 10 元增至 15 元 仅仅是这笔增加的红包费用 就将让快的、支付宝阵营的总支出上涨 5 个亿。此外 快的每天设置 10001 个随机免单 比滴滴多出 1 个。
楼军说过一句话 快的存在的时间虽然只有三年多 但它贡献了非常多至今仍是出行行业核心产品的想法 吕传伟也展示了能吃苦敢拼搏的一流创业者素质。
快的不怂 就是吕传伟意志力的体现。
滴滴官史则记载 补贴战一直达到当年 5 月 才算停止攀升态势 因为实在是太花钱了 1-5 月双方最保守的少钱总额是 20 多个亿。
在补贴战期间 双方均承受了极大压力。滴滴的技术团队为了解决宕机问题 曾经 5 天 5 夜不下楼 有人的隐形眼镜半融化沾到了眼球上 只好去医院处置 有人出现了地震的幻觉 一惊一乍的跑出大楼 反而让办公室的气氛轻松了一点……这不是小说 都是官方史料的记载。
程维对当年元月里发生的一件事记忆极为深刻 那天 大概是出租车司机交份子钱的日子 因此滴滴出现了大量的提现。戏剧性的是 此前为了避免引动支付造成的账期问题 滴滴曾经搞了一个中间账户 里面预存了一些钱。滴滴从来没有想过这笔钱会被迅速提完 而这时候一个无名但被称为「非常实在」的滴滴产品经理进行了一次意想不到的神助攻——他直接在客户端上提示「滴滴余额不足」。
于是 一次雪崩式的事件发生了 程维形容为「那一刻真正感到了死亡的威胁」 。其实 当时滴滴只不过有 1000 万左右的人民币现金缺口 但由于大额的融资都是美金 转到中国再换成人民币周期很长 滴滴确实拿不出来现金来了。
当晚 程维打了二十多个电话 一点点的凑钱 真的凑足了 1000 万 「余额不足」消失了。
从那天以后 程维一直有一个言论 他说:「滴滴死掉是大概率的 活下来才是小概率的 因此当知敬畏。」
王刚则说:我要强调的是 滴滴有一个强大的 CEO 程维 同时有一个非常团结的董事会 滴滴的很多重要决策都是集体作出的。程维不但把他的几个 VP 激发得不错 董事会成员的热情他也调动得也很好。
客观来看 滴滴和快的的这场大战 的确对中国移动支付的格局有着巨大的影响。此前 微信支付在移动支付市场上基本没有存在感 而支付宝强大而且高高在上。客观说 支付宝早期的动力的确不足 因为小额支付在支付宝看来不是核心业务。
而对于微信来说 2013 年初 微信用户已经突破 3 亿 是前所未有的国民应用了 而且还长势凶猛。同样是 2013 年初 在腾讯公司年会上 公司总裁刘炽平跟全公司员说了一句话「2013 年是微信的商业化元年」 这一年 微信发布了微信支付。
事实上 对于下微信这盘大旗的腾讯来说 如果通过安卓市场等常规渠道 获取一个微信支付的用户的成本在 2 元上下 获取 1 亿用户需要投入 2 亿 但这种方式获得的 1 亿用户 最后的留存率不到 1000 万 也就是说真实成本要高于 20 元。而通过打车软件则不同 只要用户使用了就基本会留下来 这样计算下来 补贴十几元获取一个微信支付用户 而且留存度超高 对腾讯来说极为划算 补贴个十来亿 对于腾讯真是小钱。
为什么支付体系更为成熟 整体能力远远超出微信支付的支付宝没有撑赢快的在对攻中灭掉微信支付呢 一个公开的说法是因为具体到打车支付中 场景十分简单 没有任何壁垒 支付宝的能力被腾讯拉到了一个平等的水平上 PK。
但是也有深度参与当时事件的快的内部人士 对沸腾新十年说了一段这样的话:「看上去腾讯和阿里在打车大战中是平分秋色 其实快的是有苦说不出。因为腾讯的风格是给钱也给支持 还特别主动 马化腾经常拉着刘炽平一起给滴滴打电话 加油打气;换过来说阿里对快的 可以说是客客气气冷冷淡淡 该给钱给钱 多的一份力也不愿意出 他们认为这是纯粹的财务投资。我们看不到支付宝的产品经理来主动和快的研究产品形态如何进化 我们只感到找阿里要资源时的冷淡、官僚和乏力。最后 快的不是输在自己的能力上 是弱在支付宝的态度上。」
这是真的么?孤证 只能存而不论 但这的确是快的最高管理层一员说过的原话。
5 月底刚刚休战 滴滴迎来了另一件历史事件 柳青入局。
- 跑滴
跑滴滴的利弊?滴滴利就是自由 弊只是挣钱不多和一般打工一样不能发财。
跑滴滴的利弊?滴滴利就是自由 弊只是挣钱不多和一般打工一样不能发财。
跑滴滴的利弊?滴滴利就是自由 弊只是挣钱不多和一般打工一样不能发财。
为什么滴滴打车都烧了几十亿却忍着不赚钱 背后的商业逻辑是什么? 跑滴滴好还是不赚钱好
滴滴想要坐到出行领域的第一把交椅 之所以烧了几十亿都忍着不赚钱 其实都在和竞争对手抢夺客源和司机资源。
等到最后一方占据了领跑甚至压倒性的优势 那么市场垄断巨头的宝座就会为其空出 回本或盈利 简直易如反掌。
这是其背后的商业逻辑。
根据统计 2014 年初中国尚有 40 余家打车软件 但毫无疑问 能够对决的只有老大滴滴和老二快的。
早在 2013 年 9 月份 快的打车正式「北伐」 投入两千万的推广资源强攻北京市场 进入滴滴的根本之地 双方其实就已经开始决战。此后 滴滴筹谋 C 轮融资 快的拿下大黄蜂 而且谈了一次合并却没有谈拢 基本可以算是「清场」 此时唯有滴滴快的两家 像两列高速运动的火车即将对撞。
业内公认 从 2014 年 1 月开始的滴滴快的大战 既是两家企业的生死之战 又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代理人战争」。
关于谁开的第一枪 向来有所争论。有认为是快的和阿里组合先出的手 理由是 2013 年 12 月 支付宝钱包开始全面支持支付打车款 首批在北京 5000 辆出租车进行推广。同时 支付宝还宣布与快的打车深度合作 乘客可以直接用快的内置的支付宝或扫描二维码支付打车费。在 2013 年 12 月期间 北京市民使用支付宝打车就有机会获得单笔最高 200 元的免单额度或是 5 元现金返还。
但徐传陞有不同的看法 他认为:「在快的身上 阿里在第一年的时候发挥的作用不是很明显。阿里本身当时没有所谓的高频次的用户端口 而且在支付领域已经领先 竞争需求没有那么迫切。」
事实上 2013 年底之前 快的的情况的确比滴滴要危险很多 因为当时滴滴已经开始了 c 轮融资的最后准备 只待 2014 年初公布。在 2014 年 1 月 滴滴完成 C 轮 1 亿美金融资 中信产业基金、腾讯以及其他机构分别投资 6000 万美元、3000 万美元、1000 万美元。
而此刻快的还拿的是 A 轮 这时候如果资本市场对快的失去信心 则快的的融资道路很可能遇到巨大的困难 结果只有死掉。快的的 B 轮其实到了 2014 年第二季度才搞定 而且一直没有高调宣布 金额大概也是 1 亿美金 阿里再次跟投、一嗨租车也跟进。事实上 后来人们正是在一嗨租车的 IPO 材料中找到了这次低调融资的详细信息。
徐传陞认为:「打车补贴这场仗是滴滴和腾讯挑起来的 本质上是要挑战支付。对于腾讯来说 要鼓励用户积极使用这个应用 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补贴。补贴促进了滴滴的爆发式增长 很短时间内 阿里就意识到了滴滴已经成为核心移动应用 之后就开始有了更多的配合 也给予了很多资源的辅助 包括支付宝的帮助。」
他总结说 腾讯微信跟滴滴的捆绑 最终激发了阿里的斗志和积极性。
王刚则强调这场对决有一定偶然性 他说:「和快的的合并谈判 一定程度上修复了我们和阿里的关系。但谈判搁置后 随后就和它开始补贴大战 则有一定的偶然性。」
在 2014 年年初接入微信支付后 程维想做一次促销推广 他最初找腾讯要几百万的预算 腾讯回复说:你们的预算太少。最终给了滴滴几千万。结果补贴让滴滴的成交量暴涨 一个礼拜里补贴已经过亿。
一般认为 这是滴滴快的「支付之战」的正式开场。但双方均未想到 这场补贴之战所消耗的资金和残酷的程度。
一周补贴一亿 滴滴数据的暴涨给了快的不小的压力。不过 滴滴当时认为这只是一场为期一周的强攻 但没有想到的是 在滴滴即将停止补贴的前一天 快的和支付宝开始加入战局 开始对乘客和司机进行补贴。同时 因为滴滴的补贴取消 形势迅速逆转 滴滴的交易数据开始大幅下滑。
略插一句 Uber 在 2014 年 2 月 13 日宣布正式进军中国市场 正式成为最大变量之一。
在快的开始跟进补贴 而滴滴暂时停止补贴后的一天 程维在董事会上告诉董事们:「两周以后 快的的数据可能开始超越我们。」
王刚回忆:「这是我们第一次听到滴滴将被对方超越。此时我在国外休假 听到这消息 所有的董事都惊呆了。」
的确 快的以前大概是滴滴的一半 谁也没有想到补贴竟然能够在一周之内逆转 50% 对 25% 的格局。
滴滴此刻 再次面临一个重大的抉择:是否马上跟进补贴。事实上 并非所有投资人都乐见这种情况 「没有人希望看到我刚投资你 很快钱就被烧光的局面」。
这时候 滴滴内部的决策发生了重大分歧。当时 程维正在开发「红包」产品 他的想法是在一个月之后再进行新型的红包补贴。
而在董事会(电话会议)上 王刚和朱啸虎共同提出:「如果等一个月后再反击 市场份额可能变成 7:3 主动权将拱手让予对方 滴滴有可能在市场上消失。
这个反向推演 源自当时滴滴对自家发起补贴的推演 具体的推演过程是 滴滴发起发起第一波亿元补贴时 如果快的不是六天而是一个月后才反应过来 市场数据对比将是 7:3 甚至 8:2。
王刚和程维第一次发生重大战略分歧。但这时候 化解僵局的恰好是财大气粗的腾讯。腾讯不仅第一次爽快地为亿元补贴买单 而且还提出 如果滴滴继续跟进 腾讯将一直分担补贴的 50% 后来 据推算腾讯的补贴在 10 亿人民币以上。
徐传陞回忆说:「开始 滴滴的补贴比我们多 我们跟上了 后来滴滴还加码了 我们 10 块他 11 块。最后搞到每几个小时都调整补贴的节奏 每天花钱的量挺吓人的 听说 2014 年春节那段时间很多大婶出门买菜打车都不用钱了。我们投资的钱 本以为可以用一年 结果四个月不到就花掉了」。
王刚则回忆说 当补贴提高到十二元时 马化腾以多年运营游戏的经验 出了另一个主意:每单补贴随机 十块到二十块不等。这样对方就完全无法跟进了。程维采纳了这个方案。之后价格战越打越凶 根本停不下来。直到 2014 年 2 月底 马云在「来往」写了文章 说打车软件让家人打不到车。滴滴立即把握时机做出了积极的回应 使得补贴大战暂时告一段落。
其实 只是停了一小会儿。
新京报记载——具体的补贴形式则是这样的:2014 年元旦 快的打车宣布 北京首次使用快的打车的新用户将获得 30 元的话费返还。活动持续一个月 预计总投入超过 1 亿元。而滴滴在 1 月 10 日开始补贴推广活动:用滴滴打车并微信支付的乘客 每一笔车费减免 10 元 且额外补贴 10 元给司机; 此后 快的打车的宣布对司机的红包从 10 元增至 15 元 仅仅是这笔增加的红包费用 就将让快的、支付宝阵营的总支出上涨 5 个亿。此外 快的每天设置 10001 个随机免单 比滴滴多出 1 个。
楼军说过一句话 快的存在的时间虽然只有三年多 但它贡献了非常多至今仍是出行行业核心产品的想法 吕传伟也展示了能吃苦敢拼搏的一流创业者素质。
快的不怂 就是吕传伟意志力的体现。
滴滴官史则记载 补贴战一直达到当年 5 月 才算停止攀升态势 因为实在是太花钱了 1-5 月双方最保守的少钱总额是 20 多个亿。
在补贴战期间 双方均承受了极大压力。滴滴的技术团队为了解决宕机问题 曾经 5 天 5 夜不下楼 有人的隐形眼镜半融化沾到了眼球上 只好去医院处置 有人出现了地震的幻觉 一惊一乍的跑出大楼 反而让办公室的气氛轻松了一点……这不是小说 都是官方史料的记载。
程维对当年元月里发生的一件事记忆极为深刻 那天 大概是出租车司机交份子钱的日子 因此滴滴出现了大量的提现。戏剧性的是 此前为了避免引动支付造成的账期问题 滴滴曾经搞了一个中间账户 里面预存了一些钱。滴滴从来没有想过这笔钱会被迅速提完 而这时候一个无名但被称为「非常实在」的滴滴产品经理进行了一次意想不到的神助攻——他直接在客户端上提示「滴滴余额不足」。
于是 一次雪崩式的事件发生了 程维形容为「那一刻真正感到了死亡的威胁」 。其实 当时滴滴只不过有 1000 万左右的人民币现金缺口 但由于大额的融资都是美金 转到中国再换成人民币周期很长 滴滴确实拿不出来现金来了。
当晚 程维打了二十多个电话 一点点的凑钱 真的凑足了 1000 万 「余额不足」消失了。
从那天以后 程维一直有一个言论 他说:「滴滴死掉是大概率的 活下来才是小概率的 因此当知敬畏。」
王刚则说:我要强调的是 滴滴有一个强大的 CEO 程维 同时有一个非常团结的董事会 滴滴的很多重要决策都是集体作出的。程维不但把他的几个 VP 激发得不错 董事会成员的热情他也调动得也很好。
客观来看 滴滴和快的的这场大战 的确对中国移动支付的格局有着巨大的影响。此前 微信支付在移动支付市场上基本没有存在感 而支付宝强大而且高高在上。客观说 支付宝早期的动力的确不足 因为小额支付在支付宝看来不是核心业务。
而对于微信来说 2013 年初 微信用户已经突破 3 亿 是前所未有的国民应用了 而且还长势凶猛。同样是 2013 年初 在腾讯公司年会上 公司总裁刘炽平跟全公司员说了一句话「2013 年是微信的商业化元年」 这一年 微信发布了微信支付。
事实上 对于下微信这盘大旗的腾讯来说 如果通过安卓市场等常规渠道 获取一个微信支付的用户的成本在 2 元上下 获取 1 亿用户需要投入 2 亿 但这种方式获得的 1 亿用户 最后的留存率不到 1000 万 也就是说真实成本要高于 20 元。而通过打车软件则不同 只要用户使用了就基本会留下来 这样计算下来 补贴十几元获取一个微信支付用户 而且留存度超高 对腾讯来说极为划算 补贴个十来亿 对于腾讯真是小钱。
为什么支付体系更为成熟 整体能力远远超出微信支付的支付宝没有撑赢快的在对攻中灭掉微信支付呢 一个公开的说法是因为具体到打车支付中 场景十分简单 没有任何壁垒 支付宝的能力被腾讯拉到了一个平等的水平上 PK。
但是也有深度参与当时事件的快的内部人士 对沸腾新十年说了一段这样的话:「看上去腾讯和阿里在打车大战中是平分秋色 其实快的是有苦说不出。因为腾讯的风格是给钱也给支持 还特别主动 马化腾经常拉着刘炽平一起给滴滴打电话 加油打气;换过来说阿里对快的 可以说是客客气气冷冷淡淡 该给钱给钱 多的一份力也不愿意出 他们认为这是纯粹的财务投资。我们看不到支付宝的产品经理来主动和快的研究产品形态如何进化 我们只感到找阿里要资源时的冷淡、官僚和乏力。最后 快的不是输在自己的能力上 是弱在支付宝的态度上。」
这是真的么?孤证 只能存而不论 但这的确是快的最高管理层一员说过的原话。
5 月底刚刚休战 滴滴迎来了另一件历史事件 柳青入局。